□记者 张磊杰 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正在公映。作为一部打拐题材的国产片,《亲爱的》被许多观众称为一枚重磅“催泪弹”。记者近日在杭州专访了陈可辛,他认为《亲爱的》不是一部纯粹的文艺片,更不是一部“为打拐而拍”的公益科教片,“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双面性,还有命运的荒诞感。这也是我看到电影故事原型时,最触动我的地方。” “拍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看到了一部关于故事原型彭高峰的新闻纪录片,出乎意料的故事结构让我有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陈可辛所说的独特结构,得从剧情说起。 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和郝蕾饰演的妻子鲁晓娟生活在深圳,他们婚姻破裂,儿子田鹏是两人唯一牵绊。一天,田鹏在公园玩耍时被拐。为了找回儿子,夫妻两人想尽办法、心力交瘁。3年后,他们终于在偏僻村落的一户人家中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儿子,但孩子却对赵薇饰演的农村妇人李红琴喊着“妈妈”。李红琴对事情的发展同样费解,她坚称并不知道孩子是拐卖来的,而是自己亡夫留下来的。经过警方的DNA鉴定,田鹏终于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故事并没有圆满结束。 用陈可辛的话说,“小孩被找到后,故事才真正开始”。陈可辛说,如果电影只有前半部分一个很直接的拐卖儿童的戏,自己是不会拍的,“单纯去说人贩子有多坏,被拐孩子的遭遇有多苦,这没有意义,观众通过新闻已经知道得太多,电影没必要将这部分放大。” 真正让《亲爱的》有不同意义的是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她开始是一个反派人物,因为她是人贩子的老婆。但她最终对被拐的孩子产生了感情,在孩子被解救后踏上新的寻子之路。她的一句‘这是二次拐卖’,给整个事件一种站在对方角度去看事情的观点,就是人生很多时候的双面性,不能绝对地去看黑跟白、正跟反。”陈可辛觉得,人的双面性是比打拐更宽的层面。 作为一个香港导演,陈可辛怎么拍了这么一部“接地气”的影片?“事实上,很多人把地域的隔阂给夸大了。一个人身处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性的东西是共通的。至于文化上的差异,这都是小事,一个好的编剧能解决这些问题。”陈可辛说,“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如果说我为《亲爱的》保留了一点希望,那就是佟大为的角色,让他产生变化、讲一些话。他有一句台词,‘大家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这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句话。” 陈可辛还透露,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但虚构了一些情节。比如黄渤与郝蕾的原型在现实中并没有离婚;赵薇的官司在现实中是打不成的;赵薇的原型没有跟证人发生性关系,最后也没有怀孕。之所以加入这些情节,是想让影片的社会性和冲突感更强烈。当然,所有的改编都是与原型人物沟通后定下的,并且依然尊重事实与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