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讲坛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阻咸蓄淡排涝泄洪 字形独特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的宁波之“碶”

  古老的北仑贝家碶
  新建后的穿山碶

  主讲人 石志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北仑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现供职金融单位。出版有散文集《心中的“童歌”》、《聆听拔节声》、《东篱采菊》。

  “碶”是宁波的“特产”,也是宁波沿海和江河交汇处的一道景观。老宁波说:阿拉宁波地方,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成溪,有溪必连河,有河必入海,入海必通碶。这番话,道出了宁波山、水、河、碶、海间的关系。

  在宁波海边延绵的海堤上,常常可见到一些被称为碶的独特建筑。它的一边是河,一边是海,碶就是两者之间的水闸。《农政全书·水利》上说:“四面为斗门碶闸。”宁波有不少以碶为名的地名,如北仑大碶头、新碶头、小门碶头,鄞州五乡碶、石碶,镇海涨鑑碶,宁波市区的四眼碶等。同为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省,此类海边建筑只用“闸”,而未见用“碶”。

  碶的历史与功用

  碶是古代宁波沿海民众为拒咸泄洪,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发明的水利设施,大凡沿海有河流耕田,以及部分内陆江河交汇的地方,多筑有碶。

  早在唐代,鄞县已修筑了它山堰、仲夏堰、行春碶、乌金碶、积渎碶等;自唐代以来,象山县南修筑了朝宗、理川、灵长、会源4碶,而朝宗碶处于汇水要冲,最为重要;《镇海县志》记载:“(镇海)五代置县建城,在城东隅筑王家碶。”宋熙宁年间,奉化王元章之祖出资于县北25里处兴建刘大河碶(又名王家碶);宋宝祐五年(1257),任宁波知府的吴潜在慈溪德门乡修建茅针碶;据此可知,唐、宋时期,宁波沿海地区就兴建了较多碶闸,官府和民众不但认识到碶作为“水利锁钥”的重要性,而且比较成熟地掌握了碶的建造技术。据史料统计,历史上镇海县境内各朝代建碶达100多座,这主要与原镇海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古代宁波所造之碶,部分是不用石料的“泥碶”,如嘉庆九年(1804),(鄞县)里人史积兰把乌丰碶由泥堰改为石碶,为里塘河东流出口。当然,“泥碶”都为简易的内河碶,若在沿海,在台风海浪前则不堪一击。 

  古代关于碶的管理,一般设有碶夫从司启闭,小碶1人,大碶2人。从前,还有过船过碶闸收费的史事,《新碶镇志》上说:“光绪八年十月……谕示民众,新(碶)、备(碶)两碶乃水利要道,因过塘石板等船只渐多,塘、碶易损,为备修葺,需按船缴捐。”

  碶一般分为内碶和外碶两类,内碶一般起到二级防洪作用,外碶则往往建在海塘,平时一般不开启,待洪水来袭或内河水位过高时,则利用潮位的涨落,开闸泄洪。现有的内碶,也有因围海造田后,海涂外移“退居二线”而形成的。从前的碶,多用石料筑成,闸门两边有石榫头,采用厚实且不易腐烂的枫木板做碶木,后来采用水泥预制板,人力螺杆启动。

  碶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关于碶的功能,清朝宁绍道台孙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国家以农事为重,而农事以水利为先,宁波为滨海重镇,鄞则附郡之首邑……水发源于四明,其间名山大川,绵亘数百里,阻咸蓄淡,以资灌溉,设塘堤,设碶堰者,所在多有。”“余思筑碶截水,运石砌塘,自是经久之谋,农田水利固应如此。”孙诏的水利观与明朝徐光启的水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碶的最大功能就是在河流与海洋的衔接处起到阻隔并调节河水与海水交流的作用,所以既是关口,又是枢纽,是人工“海关”。

  王安石巧筑穿山碶

  北仑柴桥穿山一带至今还流传有王安石筑穿山碶的故事,此事已在史志上得以证实。王安石“凿山为之,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宁波通志》、《镇海县志》、《镇海县水利志》均有记载。

  当年,王安石赴浙东鄞县任知县伊始,即对辖内东乡(现为北仑区一带)实地考察,发现芦花港(现为北仑柴桥芦江)流域,偌大一块平原,因水患严重,河溪淤塞,水土流失,水多变涝,雨少变旱,田地丰收没有保障,靠天吃饭的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又因芦花港入注东海,逢潮汛时,海水入侵,良田“爬咸”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芦花港流域的大批农田和沿河两岸,盐花泛白,芦荻丛生。王安石通过现场考察和走访当地乡民后,认为治理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必先治“咸”,于是决定在穿山设碶治芦江,上游可拦淡水,下游可拒咸潮。他选中底下是岩石的穿山通山(现又称炮台岗或前门山)脚作为碶基,根据古人经验,使用火药炸石设基,加快了施工进度。穿山碶建成后,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得到彻底根治,碶西边的山因此叫做碶头山,从此,芦花港两岸物阜民丰。

  鉴于浙东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王安石在重视筑碶的同时,对修筑海塘也十分重视,还亲自在北仑邬隘、高塘一带率众筑海塘。

  由碶衍生的文化现象

  宁波的碶,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水利设施,也因为它与宁波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历代宁波人的传统美德和祈求平安丰足的意愿,衍生出特有的文化现象。

  如清嘉庆年间,北仑小港乡人胡钧、乐涵自发建碶,众人闻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皆出于“义”字,碶建成后,取名“义成碶”,义成碶上有楹联:“傍蚶岙以奠基,风波永息;并蛟门而划界,泾渭攸分”。

  有些碶名还寄托了百姓祈祷平安祥和的意愿,如太平碶、海晏碶等;有些碶名则体现了人们农耕和丰衣足食的理想,如梅山渡口边的留耕碶、北仑永丰碶等。此外,还有乌金碶、积渎碶、行春碶、灵长碶、群英碶……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宁波的每一座碶,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

  碶还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如民间故事《张鑑碶布褴扯大旗》讲的就是当地村妇救康王赵构的故事;北仑籍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创作的北仑新碶老街风情图中,碶是相当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当地散文、诗歌、曲艺作品中,碶也常常成为重要创作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碶的工艺也日渐先进,现在的碶,不但用材讲究,造型优美,管理方式也日趋现代化,由原来的人力开启,改为现在的电动化、电子化,并留下详尽的水文记录,如位于柴桥穿山村的新建的现代化10闸穿山碶。同时,碶的功能也有了新的延伸,过去仅局限于泄洪拒咸,现在,沿海民众利用潮汐的涨落,吐故纳新,引潮养殖,碶不仅仅发挥着排放功能,而且还增加了引潮功能,变单向为双向,发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使碶闸的功能得到了深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