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远看去,博物馆的建筑外形像两个银色的巨型海螺。 |
|
市民参观“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船纹青铜缶。 |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金旭孟/文 记者 徐佳伟 通讯员 索向鲁/摄 昨日上午9点多,中国港口博物馆在北仑春晓开放,开馆仪式以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落成典礼在馆前宽阔的广场上举行,仪式还邀请到了国内外相关行业专家出席。 据悉,中国港口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集展示、教育、收藏、旅游、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专题博物馆。昨日,不少市民前往参观,记者也到现场进行了体验。 博物馆建筑外形似海螺 中国港口博物馆外观造型十分奇巧,远远看去就像两个银色的巨型海螺,近看则展现出亮丽而富有科技感的一面。 据了解,这个项目定位高、要求严、时间紧,设计上又充满想象力,是北仑区建筑工务局成立以来承接的几百个项目中最具有挑战性的。2012年2月正式开工的这个项目,遭遇了不少技术难题,但都被逐一攻克。 “中国港口博物馆采用纯混凝土结构,是几个不规则几何体的结合,这使得整个工程施工难度媲美鸟巢工程,尤其是钢结构和混凝土的节点,每个节点都需要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工作人员解释说。 现场,一位来自奉化的阿姨不禁数起镶嵌在博物馆上的钛金板,不过数着数着就数乱了。她笑着说,这么多钛金板不知道需要装多少时间哦。据记者了解,阿姨看到的这个部分正是施工的第二大难点。据统计,中国港口博物馆一共用了15000块钛金板拼凑,而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安装5块,工人们至少花了一年时间来安装这些钛金板。这些钛金板能够抵抗常年海风吹袭甚至盐碱性腐蚀。为此,中国港口博物馆也成为国内第四个、浙江省内第二个、宁波市第一个大面积采用该材料的建筑。 六大展馆各具特色 中国港口博物馆以港口文化为主题,展陈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分为中国港口历史馆、现代港口知识馆、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北仑史迹陈列馆、“水下考古在中国”陈列六个部分。 在馆内,市民不仅可以看到曾领先西方700年的宁波宋代海船舭龙骨、战国船纹青铜缶等“镇馆之宝”,也可以走在十里洋场的街道里,玩一把“穿越”,或是见证北仑发展史。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港口博物馆已征集到文物8000多件,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物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馆藏的一般文物以上也有2600余件。而其中一部分,市民一定会觉得亲切。 在北仑史迹陈列馆,一座形似馒头的砖窑吸引了不少市民,人群里一名姓严的大爷惊喜地喊了一声:“这不是大碶头璎珞村发现的千年馒头窑嘛,怎么在这儿呀?”据了解,这古窑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公元907年至978年),把这么大的古窑从璎珞村搬到中国港口博物馆,前后就花费了1个多月时间。来自象山的张先生在馆内也找到了与自己有关联的物件,当看到展示的青花瓷器、锡壶时,他告诉年幼的女儿:“看,你太婆家也有这个。” 当然,中国港口博物馆并非是“收藏文物式”的传统博物馆,而是融合了科技元素的现代博物馆。其中的科技体验项目,参观者能感受到参与互动的乐趣,非常适合青少年。而在公共区间,还建有专业的国际报告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咖啡馆等公共服务设施。 相关新闻 水下考古论坛昨举行 昨日,中国港口博物馆还举行了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 在论坛上,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专业委员会专家徐祖远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建成和开放,对于保护水下文物,提高水下科考能力,传播海洋文明,丰富国家航海文化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我国首个挂牌成立和第一个落成投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的顺利竣工和正式开放,凝聚了无数文物工作者、工程建设者的智慧与心血,也充分体现了宁波市委、市政府和北仑区委、区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文物局专家顾玉才表示。 Ulrike Guerin博士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联合国教科文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她说,过去的一千年中,从各个古老的港口扬帆远航的许多中国人,书写了世界海洋文明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国港口博物馆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落成开放,对于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传播海洋文明,促进世界海洋事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