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东白鹤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正往“心愿墙”上贴笑脸。 记者 张寅 摄 |
□记者 张寅 我想要一台新收音机,老的那台用了10多年了,坏了;生了三胞胎,家庭困难,希望孩子每人能穿一套新衣服……江东白鹤司法所门口的“心愿墙”上贴着一个个微心愿,其中有30个已被认领。贴心愿的是社区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圆心愿的是社区矫正人员。 通过帮困扶老,激发矫正人员的正能量,使其重新融入社会,这是江东区司法局近年来积极推进的创新社区矫正模式的一个内容。据悉,该区已连续七年保持社区矫正人员“零犯罪”。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江东白鹤司法所时,工作人员正在门口的“心愿墙”上贴笑脸,“我们的一个社区矫正人员送来了一台收音机,圆了一位老人的心愿,因此我们就把笑脸贴上去。” 记者在司法所碰到了这名社区矫正人员,他叫王晓斌(化名),今年34岁,家住黄鹂新村。2008年因走私矿产被判刑11年,服刑期间表现良好,今年5月,假释出狱接受社区矫正。 “年纪轻的时候,胆子大,为了赚钱,走私矿产。”王晓斌说,2008年,他做外贸生意,有个外国客户给他发了一批订单,要购买200多万元的萤石矿。当时,萤石矿是国家禁止出口的,可在高额利润面前,他铤而走险,用其它符合国家出口矿的商品名称报关。结果,被海关发现了。 王晓斌说,他服刑以后,在监狱里遇到不少因走私、贪污等罪行服刑的人,大家在谈论自己的罪行时,无不痛悔。 白鹤司法所所长徐东潮说,像王晓斌这样的服刑人员,文化程度较高,本质也不坏,在服刑期间,悔罪意识较强,假释出狱后就到社区矫正,效果是比较好的。 “白鹤司法所社区矫正帮了我许多,刚出来时,除了家人,邻里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大家觉得我是坏人,是社区矫正帮我树立了新形象,让我融入社会。”王晓斌说,他到社区矫正后,已多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积极帮助困难家庭、孤寡老人。 他的正能量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肯定和信任。现在,他和妻子开了一家小饭店,他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江东的经验 矫正人员七年“零犯罪”,是怎么做到的 帮助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可以降低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自2007年我市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江东区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50名,解除629名,监管率达100%。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要管理好他们,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开展心理辅导,辅以帮困扶助、技能培训,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江东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李峰说。近年来,江东区司法局积极开展各种帮困扶助活动,先后帮助119名社区矫正人员办理低保待遇、特困直补、政府临时救助申请等手续,并于今年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将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列入监时医疗救助范围,直接补助2名矫正人员2.3万元。同时,注重矫正人员家庭成员帮扶,针对其未成年子女开展“护苗行动”,先后开展各类活动24次,帮助10名未成年人免费参加区青少年宫兴趣培训,切实让矫正人员感受社会温暖,减少社会抵触情绪。 此外,近三年来,区司法局先后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就业政策讲座及劳动技能专项培训11场次,并充分发挥11个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的平台作用,实现技能培训和劳动改造的有机结合。同时,将表现良好的社区矫正人员推荐到街道社区临时性岗位。据悉,全区矫正人员总就业率达到75.6%。 李科长说,江东区连续七年保持社区矫正人员“零犯罪”,还获评浙江省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区的县(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