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凌琳) 近日,记者向甬上各大银行了解发现,眼下,我市银行系理财收益稳中略升,互联网金融中更不乏一些高收益品种。 “近期我行一个月以上常规理财产品收益包含5.1%至5.7%不等”、“本行三个月收益最高可达5.9%,198天6%,另有6.1%至6.5%等品种……”从国庆长假起,市民张女士便陆陆续续收到各家银行的理财信息,相比往年,她发现,尽管季末理财发行高峰已然过境,但四季度伊始,银行系理财产品发行频率并不逊于三季度末,产品收益亦没有下滑迹象,相反,部分银行报出了比上月月末更加给力的预期收益率。 据悉,上月初,银监会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令禁止八类违规吸存模式,并设定了3%的月末存款偏离度标准。在新规的约束之下,曾被银行作为存款“冲时点”重要手段之一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发行节奏显得平稳起来,预期收益率忽涨忽跌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记者了解,眼下,我市各大银行一个月至半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在5%以上,不少半年期至一年期产品预期收益超过5.7%,部分设定了50万元以上起点金额的产品亦不乏6%以上的可观收益。 不过,记者同时发现,当前在售的部分看似预期年化收益甚高,但有的理财产品中,亦有不少结构性产品,即其主要投资标的股票、黄金、外汇汇率及大宗商品等,这类产品多为高风险投资,投资者如果对所购产品的挂钩标的未来走势判断失误,便会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窘境。尽管银行多将其设计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或者部分保本型产品,但投资者在购买前仍需要识别其中蕴藏的风险,看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实现盈利,并且,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市民而言,此类产品的投入资金不宜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