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声 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红高粱》看影视市场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冯小刚

姜文

陈道明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剧照

  □余木

  据说,正在浙江卫视热播并获得高收视率的电视剧《红高粱》,倚仗的市场卖点有这么几个:一是张艺谋电影版《红高粱》广而告之的效应;二是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名之下。然而,这两个点居然都不是撑起电视剧收视率的主要因素,对剧组来说,这部电视剧最大的宝竟是押在女主演周迅身上。目前关于这部电视剧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主要也是围绕周迅津津乐道的,比如盛赞这位40岁大姑出演的19岁九儿如何如何惊艳(也不夸夸化妆师巧施脂粉的功夫)、与小她10岁的男主角朱亚文在高粱地里野合得如何如何激情(尚未假戏真做)云云。她的片酬据传也以3000万元高居该剧组的榜首———咱莫言大叔绝对高大上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在这个数目面前也只是一个“零头”———这就是当今的影视市场———除非是不想混了,否则,就得认这个理,还得按这个理约定的先后顺序出牌。

  与普通实物产品口碑和收益多数情况下基本一致的情况不同,影视市场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些年来,作为精神产品的影视剧,经常出现口碑与票房或收视率不一致的现象———口碑好的,票房或收视率不一定理想;口碑不佳甚至差的,票房或收视率却未必不理想;更复杂的是:同一部作品,来自各个方面、代表不同利益的“口碑”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正是基于这种复杂性,在有关各方对一部影视剧的评判标准中,票房、收视率的“权重”越来越大,唯票房、唯收视率是瞻的提法与做法也是这么出炉的,因为这样操作不但简单、直观,也最符合影视产品投资方的利益。于是,浮躁的“铜臭味”在影视市场中“渐行渐浓”。这常让一些要挣钱更想干事的艺术家“左右逢堵”、纠结异常。

  最典型莫过于咱们小刚同学的《一九四二》和《私人定制》。

  3年前拍摄的《一九四二》,是冯小刚脑子里面一直萦绕想要最终拍摄的电影,小刚同学也是下足了苦功夫的:该片拍摄横跨7地,耗资2.1亿;早在筹备电影剧本之初,冯小刚与编剧刘震云等幕后主创曾重走逃荒路,辗转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力求故事、角色血肉丰满;拍摄时除了动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灾民队伍,血肉横飞的轰炸场面、严寒险峻的拍摄环境、庞杂繁复的群演调度都为让影片效果无限地接近历史真实。冯小刚说:拍起来很咬牙,很艰苦,制作的复杂程度,付出的体力,都非常大。想通过这部电影的拍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民族……希望大家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除了在看一个打动你的故事,同时还能引起你一些思考,中国人在这么一个磨难中,继续去走她的历史。他还真诚寄语年轻观众:“希望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我相信对他们会有非常大的触动。”说句公道话,最后拍成的该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确实是近年来拍摄的难得的好电影,各方面的口碑更是不错,后来好像还在罗马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但就是这部铆足了劲拍出来的好电影,上映首日票房便远低于预期,还导致“东家”华谊兄弟股票巨量跌停,最后该电影亏损了一亿多———小刚同学梦想破灭的酸楚,可以想象。

  《一九四二》赔钱了,冯小刚为填补亏空并为了还东家王中军人情紧接着拍摄了《私人定制》。这部拍摄难度、耗费精力、投资金额等均远低于《一九四二》的《私人定制》,以整整7亿多的票房完胜前者,赚得盆满钵满。对这部被指抄袭上世纪末也由冯氏拍摄的《甲方乙方》的电影,影评人几乎一边倒地吐槽,终于引发冯氏发飙,连发7条微博怒骂影评人,其中一条便是“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别再腆着脸引领观众了,丢人。”这回,小刚同学虽然失态,也有些“过”,但心中的纠结、无奈与愤懑,可以理解。

  对国内影视市场的问题,同为导演的姜文理解得似乎要比冯氏通透一些。他说:“为什么法国、美国、日本能够出现那么多有才华的导演?因为他们有很多很多懂得欣赏、愿意去理解艺术的观众。现在中国,有很多老板理直气壮地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不懂!我们不愿意投资。’电影不是什么工业,它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去想的事情,要说工业你去造钢铁、你去盖房子……你们都被资本家给骗了!”“也只有在中国,那些好的电影才会因为观众看不懂而票房惨败又得不到舆论支持。我不懂,像你们(指媒体娱记)这样受过教育又相对清贫的年轻人,却同情资本家,总是替资本家着急,帮着计算他们的票房多了吗,影片收回成本了吗……你们为什么不同情艺术家?资本家能给你们什么好处吗?”看看,尽管姜文导演的电影不多,但多有想法!他的《让子弹飞》口碑甚佳,且成为2010年电影票房冠军并刷新当时的国产片票房纪录,看来不仅仅是撞了大运。

  同为影视人,也许是追求完美的缘故,陈道明对这个影视市场的看法,要悲观得多。他认为,好的影视剧应该是讲一个完美的故事,有文学性、社会性、哲学性,要有完美的表达,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引着观众往前走,有像水一样自然流动的画面,看不见任何刻意的造势———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现在中国的电影最高质量只达到85分。

  对影视这个行业,陈道明给出8个大字:对年轻人是四个大字“寡廉鲜耻”,年轻的演员没有自我,整天勾心斗角千方百计想着炒作自己,为出名挣钱不择手段;对岁数稍长的叫“为老不尊”,什么叫“为老不尊”?根本跟你不认识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也要跳出来大骂。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生存现象。他说,现在拍电视剧这种两天一集、三天一集的模式,已经不符合基本规律了,制片人不管导演怎么拍,但你一天必须得消灭多少页剧本,所以现在出现了一大堆烂玩意。大家现在都搞快餐,都觉得“花无百日红”,抓住当前的机会,走哪算哪,抓住今天的钱再想明天的事。钱现在成为了惟一标准。有收视率、票房,赚到了钱,就成功了———“都被钱给同化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陈兄因为自己出了名的“清高”,对这个影视市场的看法有些偏激,但一份让人触目惊心且成员正在增加中的“明星涉毒名单”,却足以让人觉得这位“圈内另类”并非无的放矢———从最早的谢东,到最近的胡东,今年新“入围”的就有宁财神、张元、张耀扬、高虎、张默、房祖名、柯震东、何盛东、李代沫……据说,明星涉毒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两条,一是需要靠毒品来找到那种似仙非仙的感觉,产生幻觉,寻找所谓的“创作灵感”(也不知道毒品刺激出来的灵感能获得谁的认同?);二是如谢东所说,外表光鲜的明星私底下有很大的压力,比如同行之间名气大小、片酬高低的比较压力常让人心理失衡———不管怎样,这么多有头有脸的影视明星、名导涉毒,要说这个市场没有问题,鬼才相信。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话,对当今的影视市场,委实是一剂良药。

  看了一部觉得有意思的新电影或电视剧,不妨来这里与更多的人分享观感;对影视剧、影视人物、影视市场或者影视现象等有想法,也欢迎在这里晒出您的观点。来稿文体不限,写得在理好看就行,篇幅大概在1000-3500字之间,来稿邮箱:hxx@cnnb.com.cn。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