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武 1995年《宁波晚报》创刊,陪伴我至今,走向耄耋。 为了解《宁波晚报》是怎么从记者、编辑手中到达读者手里的,在创刊当年我设法“打入”晚报,“卧底”编辑部。 当时晚报在永寿街一座重新装修的旧楼上,各部门挤在一层楼。电脑还没普及,记者是用笔写稿。当时,记者采访回来就埋头写稿,写不完就得开夜车。编辑就像是语文老师,手握红笔删改稿子,再交给打字员打字,如果字迹潦草,一些记者还得陪着。打印后,再校对修改,再打印,直到没有差错,领导签字,制版、付印。因为10点前一定要交到印刷车间,因此上午就像在打仗,打字员在楼下,记者、编辑楼上楼下地跑,紧张辛劳是可想而知的。 整天跟报人在一起,我也懂得了新闻五要素,偶尔也客串一回记者。京剧名家马长礼(《沙家浜》里饰演刁德一)退休后来宁波,文娱部主任就委派我去写稿;1996年我到北京探亲,恰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在正乙祠戏楼演出,招待外国大使及夫人,宁波市有关领导也在场。散戏后我连夜写出报道传真到报社,次日就见报了。近水楼台,凡是晚报有征稿,我都积极参与,尤其是副刊,连续5年我都上了优秀(积极)通讯员名单。 副刊编辑人手有时紧张,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会先把来稿看一遍。来稿,既有普通作者,也有文化名人、知名作家。有时他们还亲自送来,这样我就能见到本人,面对面请教,受益匪浅。 从收发室信箱取回来的信也是五花八门。有一封信至今难忘:普通平信,特别厚,以为又是“长篇小说”,打开,掏出来竟是一沓有整有零的人民币,附了一张纸条和工资单,清点一下,正好一千元。纸条上说:“把这笔钱捐给特别困难的某某某……钱不多,是我的一点心意。”捐款人好像是一位老年退休职工。当时觉得他的人格特别高贵。 现在投稿,足不出户,只要点点鼠标,编辑部就能收到稿子,方便快捷多了,但再也见不到名人手稿和本人,也是一种遗憾。 当年的记者、编辑现在多已退居幕后或退休,但我还常去报社拜访,因为丢不下最初相处的晚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