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讲 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童、太白、镇蟒塔都有“来头”

———天童寺民间传说背后的历史真实

  古树掩映中的天童禅寺
  1918年的镇蟒塔(水银供图)
  天童寺东谷塔林

  主讲人 徐雪英

  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有人说,民间传说故事是百姓茶余饭后附会编造的供大家消遣娱乐的民间口头文学,其内容实不可信。此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口头传说故事最初往往是由一些历史事件演变而来,即便其内容后来发展到无比神奇,却始终会藏有其起源时期的影子。所以,如果后人仔细分析解读,还是能一窥此传说故事背后的些许历史真实。

  天童寺是宁波地区著名佛寺,它年代悠久,建造历史比宁波中心城还要早几百年,初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在唐朝时题名“永寿”,宋代赐额“景德”,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正式定名为“天童寺”。在1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天童寺历经沧桑,数次遭受毁灭性打击,却数次涅槃重生,至今还保持着勃勃生机,实在令人不得不感叹这座古寺生命力之顽强。在这1700多年的年代轮回中,围绕天童寺发生过的大大小小事件,有的以传说故事的形式被流传下来,让后人可以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天童寺的历史。

  天童与太白之名的由来

  在宁波民间传说中,天童寺的得名来历是这样的:在西晋永康元年(300),有一个叫义兴的僧人云游到宁波东部一个山谷,那时宁波还没有独立设州,隶属于扬州部会郡县,是一片风景优美人烟稀少的东海待开发之地,义兴爱其山水,遂在此结茅修持。当时东谷附近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前来送柴送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对义兴大师说:我是太白金星,因为大师笃于道行,感动玉帝,命我化为童子前来护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辞。言讫童子不见。由此山得名太白,禅寺得名天童。

  这是天童寺由来传说的精简版,在宁波民间流传中,这个传说内容还要丰富,情节还要离奇,各地版本也不尽相同,显示着浓浓的后期流传加工痕迹。但不管后期民众对这个传说如何加工,其“太白金星化身童子帮助建寺”的核心主题始终未变,我们可凭此按图索骥,追踪到在天童寺建寺初期,为求当地官府民众认可而所做的诸多努力。

  太白金星是道教中知名度很高的神仙。古时候,人们对最接近地球的明亮星星———金星十分感兴趣,给它起了不少名字。因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现时,“大而能白,故曰太白”。除“太白”名称外,还给了它“金星”、“明星”、“观星”等众多称谓。而且有时还根据它出现时间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称呼,比如早晨出现在东方时称其为“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时称其为“长庚”。除送给它很多响亮称谓外,古人还把金星“神格化”,把它作为神仙来崇拜。在道教中,太白金星的神像是一位白发苍苍、表情慈祥的老人,据传他本为道家先哲老子的唯一学生,后悟得老子口中之道教真言而成仙。他在普通百姓中影响很大,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负责传达各种命令,因为忠厚善良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天童寺建于西晋年间,距离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还不长。西晋时期因为宁波未开化,文明程度不高,佛寺极少,让这个地方的人们熟悉并认可佛教是义兴这些开拓者僧人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宁波本地民众消除猜忌和抵触,义兴和他的继任者们就借用道家的力量,用受民众喜爱的太白金星助他们造精舍的传说,来拉近佛教与百姓的距离感,让百姓从内心认可和接受。以“天童”命寺,以“太白”命山,充分显示着天童古寺开拓者们的睿智和胸怀。

  镇蟒塔的传说

  在宁波民间,还流传着镇蟒塔的神奇传说。

  镇蟒塔位于少白岭墩,也是少白岭上唯一一座古塔。“少白岭”应该是相对“太白山”而名,所以也俗称“小白岭”,是古代进天童的第一道关口,旧称铁蛇关。关于“铁蛇关”和“镇蟒塔”的来历,宁波民间也有一些传说:

  相传在唐朝会昌年间,高耸耸的小白岭上草木深深,岭间林中有巨蟒出没,伤害过往行人和香客。天童寺住持心镜禅师乃蒸制馒头,供蟒啖食;并对蟒说法,开导其弃恶从善,莫害生灵。不久蟒死,禅师依法将其焚化,埋灰岭上,筑塔镇之,遂名“镇蟒塔”。岭上至今尚能拾到表白里黑的石馒头,相传为大蟒食剩之馒头所化。

  这是宁波百姓对镇蟒塔传说的简版演绎,在实际民间流传中,心镜禅师的神通更广、法道更大,比如他能单身杖斗巨蟒,还能施法让石头变成香甜馒头等。而在《天童寺志》里,“镇蟒塔”的来历则平实多了:

  小白岭为天童的主要出入口,唐时岭上有蟒蛇为害,时任天童寺方丈的心镜禅师施展佛法,用毒馒头喂食巨蟒,蟒害顿除,复建塔镇蟒。因原在塔顶供有五佛,故称“五佛镇蟒塔”。

  对照寺志和民间传说,可见民间传说比寺志更具有传奇特色,它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超人间的情节来达到真实历史和奇情异事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加这个传说的可读性和可信度。天童寺心镜禅师在小白岭上除蟒建塔为实,但其拥有的超能力多为百姓流传时所添加,旨在强化心镜禅师道行高深的名僧形象。

  一代高僧心镜禅师

  心镜禅师的确是一代高僧。他俗姓朱,苏州华亭(今上海)人。少年时出家,拜道旷禅师为师。心镜禅师学识渊博,修为精深,深通禅宗心法,常以其丰富学识来剖析众疑,使受教者能一言入神,永破其惑,所以求开示者常云集其所修行寺院,名望很大,连当时的郡守都拜其为师。他曾主持宁波东津禅院(今七塔寺),唐末咸通元年(860),嵊州人裘甫率兵起事,攻城略地,宁波也遭其侵扰。一日裘甫率领二千多乱兵闯入东津禅院,欲行抢掠。院里寺众吓得惊骇逃散,只有心镜禅师临危泰然,在大殿中瞑目禅定,神色不变。裘甫众兵在惊异之余被其慑服,作礼而退,东津寺院因此得以保全。所以修为精深的心镜禅师在宁波民间声望很高,住持到哪信众跟随到哪。五佛镇蟒塔的神奇传说体现了宁波百姓对这位唐代高僧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敬意,是宁波百姓献给这位寺院高僧的朴实赞歌。

  除心镜禅师外,天童寺的高僧还有很多,不少也作为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为百姓所熟知,如密云禅师。

  明朝时期,宁波发生特大水灾,山洪暴发,殿宇尽圮,础砾无存。是年岁冬住持因怀虽在废墟上重建殿堂,但天童寺元气大伤。崇祯四年(1631),虽然整个明朝正在走向灭亡,天童寺却迎来了中兴之期。一个叫密云的禅师来天童做了住持,他智高道深,在他苦心经营下,一个全新的天童寺得以重建,规模框架如今之所见。密云禅师又虔诚修道,从善积德,深受众僧及民众拥戴。

  民间传说虽有夸张的嫌疑,但其背后有着历史真相的影子。无论是密云禅师还是心镜禅师等,他们都代表着宁波古代佛教高僧的水平,宁波之所以会有“东南佛国”的称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修为。宁波先人们创编、流传这些故事传说,除了对这些高僧表示敬意外,可能还想借此让普通民众能从通俗角度了解这些佛教僧侣们高深的修为,也能因此理解为什么会有雪舟等日本和尚在明代远渡重洋,来天童寺参学。图片 龚国荣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