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星期日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

宁波赴澳汉语志愿者的故事

  红灯笼、龙、中国地图……翁菁菁把教室布置得很有“中国味”。

  □本报记者 梅薇 金晓

  

  12月4日,宁波市教育局组织了一场特殊的面试。这场面试,将选拔出10-15名佼佼者,远赴澳大利亚开展汉语教学。

  这样的面试源于一个项目:2007年,宁波市教育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悉尼教育局以及西悉尼大学三方签订协议,决定每年选派10名优秀的宁波汉语志愿者赴澳大利亚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这一项目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小玫瑰”。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已有7批共53人赴澳。他们的身份其实远没汉语教学者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像是文化使者,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小玫瑰”,听他们讲述了在澳大利亚教汉语的经历和心得。

  感谢受访者提供图片

  “这是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翁菁菁,2008年6月赴澳,2009年12月回国

  2008年6月,7名宁波志愿者远赴澳大利亚,自此开启了“小玫瑰”项目之门。翁菁菁是首批7名志愿者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地道的宁波姑娘。当年,得知市教育局在招募赴澳志愿者时,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在翁菁菁眼里,“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充满了吸引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翁菁菁要在当地的三所学校任教,她的学生年龄最小的才四五岁,大的也就十多岁。翁菁菁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汉语都是“零基础”。

  初到澳大利亚时,孩子们对这个中国老师充满了新奇感。那一年,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旋风。见翁菁菁穿着一身运动服,孩子们就会好奇地问:“老师,你会武术吗?”因为在这些孩子的想象中,“中国人似乎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很多澳大利亚的孩子,对中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那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有时他们的问题让翁菁菁啼笑皆非:“你们那里是不是没有电脑,也没有汽车呀?”于是,翁菁菁就掏出家乡宁波的照片,繁华的三江口,车水马龙的景象,让这些澳大利亚的孩子瞪大了眼睛,“原来中国是这样子的呀!”翁菁菁曾去当地一所小学的图书馆,让她吃惊的是,图书馆里所有跟中国有关的书籍,描绘的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落后状况,“这也难怪孩子们会存在这样的想法了。”

  翁菁菁告诉记者:“去澳大利亚之前,我一直觉得,应该向孩子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到了那儿,我发现其实很多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停留在‘猎奇’层面,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中国现在的样子,中国的现代文化。”发现了这一点之后,翁菁菁经常跟孩子们描述现阶段中国的状况。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不重要”,翁菁菁仍然会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课堂上的重要内容。

  2008年中秋节,翁菁菁在唐人街买了很多月饼。那一天,孩子们尝着月饼,喝着绿茶,听着古筝音乐,真正地体验了一次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2009年12月,要离开澳大利亚时,翁菁菁收到了近百张学生们送给她的贺卡。让她惊喜的是,有些贺卡上诚挚的祝福是用中文写的,还有的贺卡上加入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剪纸等。翁菁菁一直保留着这些贺卡,“有时翻开看时,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就会浮现在眼前。”

  如今的翁菁菁是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科的负责人。“可以说,现在的工作也是当年赴澳做汉语志愿者的一种延伸。”翁菁菁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当志愿者的这段经历,是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赴澳之行改变了我很多”

  马冀,2009年7月赴澳,2011年1月回国

  如今的马冀是段塘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说起赴澳教汉语的那段经历,他记忆犹新,不假思索就能想起当时的种种细节。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去澳洲前是个“急脾气”,是在澳洲的那一年半生活让他的性格变得平和,有耐心,还促使他走上了从教之路。

  马冀是个土生土长的宁波小伙子。2008年,市教育局开始选拔第一批赴澳汉语志愿者,马冀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告诉了当时在河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读大三的马冀。看到这样一个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出国深造”的机会,加上所学的专业很符合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马冀放弃了报考河北大学研究生的计划,一心为成为一名汉语志愿者做各项准备。

  2009年,马冀如愿成为了一名赴澳汉语志愿者。那年7月,他和同行的志愿者一起踏上了赴澳的行程。到了澳洲后,适应和融入当地的生活,比他想象的容易。“澳洲人与人之间平时的交流很频繁,比如你在火车上打了个喷嚏,你身边很多完全不相识的澳洲人会上前来跟你说‘上帝保佑你’,意思是让你注意保养身体,”这种友善让身在异国他乡的马冀感觉特别温暖,“不再害怕”那个陌生的世界。

  马冀的志愿者工作是做当地学校中文课的助教。虽然在国内做了不少准备,而且澳洲方面也特意在他们开始助教工作前安排了为期10多天的培训,但马冀刚开始的助教工作并不顺利,“主要是语言问题,刚开始跟孩子们交流,常常听不懂”。这样的尴尬,让自认为英语不算差的马冀有些始料未及。不过,他很快想到了应对的办法,“听不懂就问,不管学生还是其他老师,他们说的话,我没听懂的,就请他们再解释一遍,他们都会很耐心地解释”,就这样经过两三个月的“请教”,马冀顺利地克服了语言关。

  之后,马冀的志愿者工作进行得得心应手,他开始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领略中国的文化。比如,他在远足课上带着学生们去中国餐馆体验点菜、饮食礼仪等,“我事先跟餐馆的服务员说明了来意,让他们跟孩子们全程用汉语交流”,那堂课让学生们倍感有趣,还爱上了糖醋排骨和烧麦;还比如,他教孩子们学打太极拳,学生们一招一式学得特别认真,连同他们的澳洲中文老师也饶有兴致地跟着学。渐渐地,马冀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课间,学生们常常会围着他问关于中国的种种,他发现“宁波在澳洲的知名度挺高的,不少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个城市叫宁波”,让他颇为自豪的是,当他亮出宁波的照片时,学生们都说“宁波比悉尼漂亮”!

  在澳洲的工作和学习,也让马冀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澳洲的一些教育理念让他受益匪浅。他说,澳洲的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对学习的兴趣。有一次,他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风筝课,学生们做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正当他觉得这堂课十分圆满时,澳籍中文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去调查中国风筝的起源”,过了几天,这些七八年级的学生上交了一篇篇关于中国风筝起源的小论文,而且写得都很认真,让马冀着实意外和惊叹了一番。

  同时,澳洲教育理念中的“赏识教育”也让马冀印象深刻。在做志愿者工作的同时,马冀攻读着西悉尼大学的硕士学位,有一次他草草地上交了一份论文材料,做好了“挨批”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导师在与他面对面的半个小时交流中,非但没有批评他,而且点评了他很多写得好的地方,这样的“赏识”,让马冀更加惭愧,从此认真对待每一次导师布置的任务。

  一年半的异国生活,让马冀不仅在“精神上很快乐”,而且明白了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慢慢来。这让他原本急躁的性格也渐渐变得平和起来。他说,澳洲志愿者之行“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而且在一种潜移默化中,让他拥有了很多好的理念。

  2011年1月,马冀回到宁波。他说:“如果没有去澳洲,我也许会一直坚持走对外汉语这条路,而去了澳洲后,我有了当一名教师的想法”。几个月后,马冀顺利成为海曙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他把澳洲之行中感悟到的“兴趣是学习的本源”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联赛制评价体系”来代替常规的考分制度,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颇有成效。今年,被调入段塘学校教语文后,马冀又开设了一堂动漫课,结合孩子们爱看的动漫片,将语文写作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授,很受孩子们喜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