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掐丝珐琅团鹤纹手炉 |
□枕流 江南的冬天阴冷,有侵骨的寒气。好在民间自古以来便不缺乏种类繁多的取暖器物。早年间有一种铜制的取暖器物,名曰“汤婆子”。这种呈扁圆形的暖手物件现在是基本绝迹了。但上世纪80年代在老辈人家中还能看到。笔者儿时住奶奶家,寒冬里,奶奶就常在那物件里灌上热水后给我暖手。记得老人还会非常贴心地在汤婆子外面套上个自家缝制的布袋,以防刚充灌进热水的“汤婆子”把我的手给烫着。我上学之前,但凡在奶奶家过冬,闲时必会手捧一小铜炉子,一副优越而雍容的样子,惹得邻家的小孩们羡慕嫉妒恨地说我是个“小地主婆”。我素来心宽,也不恼恨,反觉这汤婆子实在是暖手暖心,是冬日必备之佳品。 “汤婆子”大抵就是今天“暖手宝”的前身。小说《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写到过:晴雯笑道:“……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而再往上追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给友人杨君素的信上也提到:“送暖脚铜罐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乃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词人黄庭坚也写有《戏咏暖足瓶》一诗,里面言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这并称“苏黄”的两位先贤早在几百年前都自愿给“汤婆子”做了极好的免费广告。而据此推算,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这种通过在适宜的器皿中贮热水来取暖的物件了。 还有一种与“汤婆子”相似的取暖工具叫“手炉”。“手炉”也称“袖炉”、“捧炉”。它是旧时江南女子和老派读书人冬季的常用之物。《红楼梦》中关于它也有一段描写:“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手内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记得有一年新春,我去一个友人家做客。他家的老爷子年逾八旬,颇有古风,当时还穿着长袍。他手中捧的便是一个红铜质地的手炉。我因觉得好奇,还特意凑近观赏了一番,只见那炉盖上有美观精细的雕刻,乃是游龙飞凤、龟鹤延年一类寓意吉祥的图案。炉底及提梁处有出产该手炉的款识。事后想来:那样精美的冬日实用物件,对一般老百姓来说,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与手炉相对应的是脚炉。我奶奶家早年也有,只是如我这般不管天气多冷,都喜欢撒丫子到处奔跑的孩子是用不着的。奶奶家的脚炉由紫铜做成,盖子上依次是第一排四个眼,第二排五个眼……最长的一排十个眼,再依次递减,跟数列排列似的。炉身呈矮桶状,双脚搁于炉盖便能焐脚。因为老人的血气总不如年轻人旺,所以脚炉到了三九严寒之日还真是成了必不可少的恩物!这大冷天里烘脚用的小炉也多为铜制,据说还有瓦制的,我没见过。常见的脚炉状圆而稍扁,上有提梁。不用时,炉内中空。使用的时候,炉内可燃烧起炭墼、锯末或砻糠。作家冰心在《我的童年》里写:“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可见,腊月风霜紧,在没有空调、热汀的年头里,人们只能用这些采用物理方法散热的物件来驱寒保暖。而如今我们回望这些昔日里的取暖物件,也别有一番亲切情怀以及对民俗文化的留恋之情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