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部出台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综合素质入档案 分数不再是唯一

  新华社电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总成绩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此现实将被改变。教育部16日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将参考评价情况招生录取。

  意见规定,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针对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对学生中学阶段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及时的观察、记录、分析,同时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说。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尽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要求,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但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

  针对这类问题,意见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每个方面有不同的考察重点。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如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

  然而,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往往由教师“突击”完成,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得到充分展示,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

  为此,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察、可以比较的。

  此外,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被参考,大家最为担心的就是真实性和公平性。意见规定,建立公示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检查制度,对档案材料真实性进行抽查。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对有争议的结果重新进行审核确认。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如果我们机制和流程设计得科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只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公示、质疑和审核机制,就可以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相关新闻

  学业水平考试

  自选3科计入高招总成绩

  新华社电 教育部16日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即是对这一要求的细化。

  根据实施意见,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绩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当中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上海、浙江已于今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17年整体实施。

  实施意见规定,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实施意见还规定,命题应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各省(区、市)要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

  实施意见要求,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

  对于如何选考,意见提出“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意见指出,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

  我市动态

  “新高考”方案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性

  有学校建议将生涯规划课提早到初中小学

  □记者 成良田

  浙江“新高考”方案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性,而且把专业的选择提前到高一年级,这也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到新高度。在上周五举行的一场普通高中适应新高考校长研讨会上,多名校长表示,虽然高中学校正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仍然只是起步阶段,呼吁今后将生涯规划课提早到初中小学,并形成系统性支持。

  生涯规划课还没有课程标准

  目前,几乎所有高中学校都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专业设置、职业认知等。有的学校还让学生实际体验一些职业的实际工作状态。

  镇海中学今年将开设两门职业规划的选修课,介绍十几种常见的大学专业,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该校还通过心理学问卷,职业性格测试的软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

  虽然生涯规划课开得如火如荼,但是一些困惑引人深思。

  “职业生涯规划现在变成一门课在上,但是又没有课程标准、师资培训,似乎就是让下面学校先忙一段,试着搞。”北仑泰河中学校长李华斌说。

  镇海中学教师曾昊溟表示,现在的生涯规划被迫功利化了,试图通过职业规划这个重点来实现学生选课、选专业、选大学的重任。但这是个系统工程,缺乏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职业规划系统支持。

  国外从小学开始就做职业生涯规划

  李华斌说,欧美国家从小学、初中就开始生涯规划课,而不仅仅在高中考大学时才开设。比如德国,小学五年级就有一次分流,小学期间老师会做生涯规划,给家长一些建议,孩子适合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到了中学又一次分流,学生可以选择职高类当高级蓝领,或去普高。到了大学,读了两年后还有机会再选择。

  一名高中校长说,以前,我们的生涯规划是从大学开始,高三高考后填志愿时才做,现在提早到了高一,实际上也是一个进步,至少可以提前来规划。但是,生涯规划应该从小学起,再初中、高中,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能临到要考大学时才想到生涯规划。

  要研究适合我们自己的量表

  2010年,浙江省曾编过一套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业·职业·人生》的中小学生人生规划指导用书。不过记者昨天采访多所小学初中发现,不少老师都不知道有这样一部人生规划指导书。

  记者了解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提到,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小学里多半融合在心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校本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活动中,总体上还没形成一种专业氛围。

  曾昊溟和李华斌都提到,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政府牵头,进行资源整合,让社会相对成熟的生涯规划专业机构来培训师资,或者成立地区性的职业规划指导中心。

  另外,“我们不能只引进国外的心理量表,要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特别是适合高中生的生涯规划、职业规划方面的量表。”曾昊溟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