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宁波晚报创刊2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篇纪实,我们的笔触感动读者

  江亚轮仅存于世的舵轮入藏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记者 龚国荣 摄
  《花烛泪》主人公郑涨钱来甬体检。记者 龚国荣 摄

  20年来,晚报的连载版面刊发了很多让人难忘的长篇小说。不过,对很多读者来说,其中最为难忘的还是由本报编辑、作家蔡康撰写的两部长篇纪实《花烛泪诉人间情》和《江亚轮惨案》。

  这两部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充满情感张力的文字,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宁波晚报对于“可读”的不懈追求。

  打捞历史,重现江亚轮惨案

  1948年12月3日,在沪甬航线上发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客轮海难事件———江亚轮惨案,2300多人魂葬海底,比泰坦尼克号遇难的人数(1450人)还多。因种种原因,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一部完整反映这一事件的作品。为此,宁波晚报副刊部在事件发生五十周年的1998年推出长篇纪实连载《江亚轮惨案》,并组织江亚轮幸存者去当年的出事海域祭奠。此后,每年的12月初都举办各种类型的江亚轮纪念活动,连续举办了十年,在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北京、上海以及港台的报刊都做过转载和报道。上海电视台(2008年)、北京电视台(2009年)和福建电视台(2012年)根据本报的报道和活动分别拍摄了专题片。《江亚轮惨案》一书获2010年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

  一时满城争说《花烛泪》

  1996年春节刚过,宁波晚报用了近一个半月时间,刊登了长篇纪实连载《花烛泪诉人间情》,此后又推出了与此相关的16篇连续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宁波满城争说“花烛泪”。此事也很快成为全国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从4月中旬起,北京晚报、羊城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全国几十家权威媒体,相继报道了本报刊登的“花烛泪”故事梗概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反响。4月30日,新华社也播发了这条消息。5月11日,新闻出版报在刊发这个新闻时称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新举措”。

  因为连载文章提供了详尽又具体的细节,由知情人和余姚市委宣传部牵线,郑涨钱终于找到了失散23年的小女儿。至此,郑涨钱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再次引起读者的关注。时任晚报总编的徐正决定:重新刊登“花烛泪”,而且用5个版面一次登完。

  “花烛泪”全文重新刊登后,在宁波市区近300个晚报零售点,当天的宁波晚报不到晚上7时30分就售完,其中不少在下午4时30分即告售罄。记者 蔡康

  相关链接 

  《花烛泪》

  编入高校新闻系教材

  宁波晚报关于《花烛泪》的连续报道,后来成为新闻策划的一个成功案例而编入高校新闻系的教材。《花烛泪诉人间情》成书后获1997年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电视台拍了上下两集的专题片,上海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拍了18集电视剧,另外还被改编成广播剧和戏曲;并由《今日中国》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和英语盲文6种文字,介绍给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今日中国》杂志负责人说:“郑涨钱一家的故事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闪烁着人类共有的人道主义光辉。不管任何民族,富有爱心的人性必定是永恒的。”记者 蔡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