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
文化艺术博览会开幕

象山渔文化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现场的展品吸引观众的兴趣。 记者 胡龙召 摄

  本报讯(记者 梅薇) “嗨……嚎……,嗨……嚎……”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5位身着传统服装的渔家汉子在观众面前唱起古老的渔家号子时,兴奋和喜悦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昨日,由文化部主办的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开幕,象山渔文化成为博览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墙上挂着色彩浓郁的农民画,桌上摆着活灵活现的鱼模、耳边回荡着雄浑激越的渔家号子……走进渔文化展示馆,象山渔家人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42岁的杨雪峰是市级船模技艺非遗传承人,昨天在现场他也客串了一把渔家汉子,唱起渔家号子来毫不逊色。“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打鱼人,可以说,我是听着渔家号子长大的。”杨雪峰表示。

  渔家号子在象山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杨雪峰眼里,渔家号子就像一首曲调铿锵、韵味悠长的渔家歌谣,展示着渔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以前的渔民,在起网时、起锚时、打鱼归来时,都会来上一段渔家号子。”杨雪峰告诉记者,其实渔家号子有不同的调调,“打鱼归来时,那是欢快抒情的。而拉渔船时,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时候,就需要有节奏感,不快不慢。”

  这边,渔家号子唱得热火朝天;那边,在展厅的另一角落,一个小伙子正专心致志地雕刻着竹根。

  小伙子叫肖吉方,今年30岁,象山泗洲头人。

  “我做这一行,已经将近15个年头了。”肖吉方说,早年光泗洲头一个地方,就有很多人从事竹根雕,但如今在象山像他这样的年纪,专业从事竹根雕的并不多。

  这一次博览会,肖吉方带来了他的得意之作———《巫山神女》。有意思的是,“这件作品的材料很特殊,一段朽木里生长出了一株竹子。”于是,在肖吉方巧手制作下,朽木成了“山”,而竹子则被雕刻出一个女人,怀里抱着一只小鹿。肖吉方解释说:“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于一个神话。女人、鹿也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了解,本次博览会总展览面积达35000平方米,共有23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参展艺术家达1000多位,涵盖了音响、灯光、舞台、乐器、书画、老字号等,有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艺术机构、文化创意机构。除了象山渔文化外,宁波本土企业音王集团、海伦钢琴、浙江大丰实业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在本次文化艺术博览会亮相。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