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近期影视娱乐圈的一大话题,就是某周刊曝光了郭敬明在上海的豪宅,流出的奢华照片在网络上被网友疯转。此外,还有他的回应“我有时候会为了放家具买房子”,目前国内外的房产加起来大约十几处,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三栋独立洋房是某日开车路过时看中的,他对老洋房情有独钟,一看到就决定买下来。其中一栋的两层作为“最世文化”的工作室,三四楼则是郭敬明的卧室,有时开会晚了他就会住在这儿。不少网友惊叹之余,也拍砖他的“土豪”做派。 自从去年6月郭敬明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1》上映,斩获5亿多票房,以及后来的《小时代2》、《小时代3》部部获得过亿票房,郭敬明在收获前所未有名利的同时,有关他的负面新闻以及拍砖吐槽之声,也骤然多了起来:许多影评人对他的《小时代》系列嗤之以鼻,指责这部系列电影“糟蹋名牌”、“拜金”那还算是客气的;有人翻出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等旧案,比起韩寒至今尚无定论的抄袭风波,郭敬明这桩有法院判决定论的抄袭案似乎更加“板上钉钉”……因此,郭敬明被不少人贴上了思想浅薄、物欲超强的“铜臭青年”标签。这次的豪宅照片事件,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标签的“精准”。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界崛起过一批“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吴子牛、张军钊、张建亚、黄建新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批年龄相仿的优秀导演,在当时为饥渴的观众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张艺谋、陈凯歌等至今仍然是影坛领军人物。他们的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固然是时代原因,因为历经十年浩劫,这批人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有深厚的生活积淀,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但是,当时整个观众群体与舆论氛围适合第五代导演的发挥与成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每有作品问世,观众对他们有肯定也有批评,有的批评也不乏尖锐,但基本上是善意的,对他们一些个人化的问题也是如此。比如,上世纪80年代张艺谋与发妻肖华因为巩俐闹婚变,几乎闹得“举国风雨”,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因此而身败名裂、一蹶不振的不乏其人,但是观众还是给予了善意的包容,“放”过了他。后来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就无需多说了。可以想见,倘若当年以“汹汹民意”将其“乱砖拍死”,后来的中国影坛就会少却许多璀璨。 然而,第五代导演之后,基本上没有了第六代、第七代导演一说,目前影坛有影响力或者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60、70后导演,要随口说出七八个名字恐怕也不太容易,80后就更少了。优秀导演后继乏人的窘境,与当前庞大的电影人口以及迭创新高的电影总票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这种局面,时代因素固然仍是主因,且观众审美与市场规则也已发生了巨变,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观众对影坛那些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也包括演艺明星)缺少“心疼”(余秋雨语)与包容、求全责备,甚至以吐槽拍砖为快的心态与做法,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回到郭敬明的豪宅话题,追求理想的物质生活本来并没有什么错,更何况,到目前为止,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郭敬明财富来路正大光明:除了写书拍电影的收入,光今年第四季度他“穿着不同款式的西装和毛衣在四个频道来回穿梭”,4档综艺节目的总酬劳就有望超过4000万元;他在图书、影视和“最世文化”运行中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如郭敬明对“我就是这个时代中国梦”的诠释:核心就是成功,要白手起家,最后站在财富和地位的最高点。我是真正从四川一个小镇来的,什么关系也没有,个子也小小的,我一路走到今天,会激励很多人…… 更现实的问题是:目前像郭敬明那样的年轻导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所以,如今人们若能以宽容平常之心,包容已经露出“尖角”但仍处于成长期的“郭敬明们”,而不是一味的“旁敲侧击”,甚至“当头棒喝”,会更有利于这个群体的生长与成熟,若干年后,我们或许可以迎来他们优秀作品的“丰收季”,为影坛增色,让观众“解渴”。正如当年人们曾经包容、善待过第五代导演,后来他们为人们奉献了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一样。 当然,吸毒行为不在包容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