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阅 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04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厚朴苍劲的古城风韵

———读贾平凹新著《老西安》

  □艾兴君

  

  贾平凹是我喜爱的作家。以前读他作品,我总能够感觉到一个时代的命运,感觉到贾平凹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说,小说中作家还是以人物或故事来述说隐衷的话,那么散文无疑就将作家的整个心铺在纸上了。现在这本散文集《老西安》(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就是一种个人感受式的考察抒写,面上展现的是厚朴苍劲的古城风韵,内在敞开的则是作者的心扉。

  这本《老西安》,是贾平凹的最新修订典藏版。全书记录了贾平凹在西安生活、寻访、追溯文化,以及他在2000年行走丝绸之路的考察经历,还收录了他深入故乡商州的山地,进行采风写下的商州系列文章。书中,贾平凹采取民间百姓的评说方式,借以阐释西安的历史沿革,把个人参与历史建构时的感悟,与历史事件的描述融合抒写出来。既像人类学的城市史调查,又似历史学的时段研究方法。这些地域性散文,以其独特的“平凹式语言”,形散而神不散的巧妙构思,贯穿历史与现实的博大胸怀,显得朴素而有韵味。读之,让人回味无穷。

  贾平凹以一个文化人的触角和心态,道出了老西安人的脾气、个性以及无法更改的血液。书中写道:“我也滋生了西安人不合时宜的毛病,比如讷言,有言则生硬,更甚者是张狂时最张狂,自卑时又最自卑。”他说西安没有上海年轻有朝气,没有深圳新移民的特点。“我赞美和咒骂过它,期望和失望过它,但我可能今生将不得离开西安,成为西安的一部分,如城墙上的一块砖,街道上的一块路牌。”这是贾平凹对文化与历史的景仰,也是他的生命体验。与此同时,心底久违的记忆之门,也被神奇的力量缓缓打开。

  贾平凹笔下老西安的人和事,写得颇具情趣、独领风骚。比如,书中写道:“文物是西安的框架,民俗就是历史的灵魂,而那些民俗中穿插的人物应该称作是贤德吧?”他笔下的赵舒翘、牛道廉、李二曲、于右任、吴宓,均有一番气象在。写二虎守长安,写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真是惊心动魄,悲壮惨烈。写李先念旧居前的古龙松,写南院门风土人情,写长安棋圣赵拴柱,不仅传达出许多信息,而且把个人的独特感受融入事理之中。他写老西安,其实就是在循声西安的往日痕迹,就是愿意醉在这秦腔里、这街巷里、这故事里,就是以自己沾了祖先的灵光而乐此不疲。

  书中的文字是对西安这个城市的忠实记述,更是对人类渴望回归本源的深层唤醒。作者写道:“西安或许再也不能有如秦、汉、唐时期在中国的显赫地位了,但它因历史的积淀,全方位地保留着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使它具有了浑然的厚重的苍凉的独特风格,正是这样的灵魂支撑着它,氤氲笼绕着它,散发着魅力,强迫得天下人为之瞩目。”而这,也似乎验证了贾平凹希望拥有“自己声音”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管是生长的地方,还是精神的归处,那个守望我们也被我们守护的地方,是自己午夜梦回时最渴望回归的所在。

  作为陕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贾平凹心中有着特殊的西安情结。他说:“西安人的生、冷、硬、倔,使他们缺少应付和周旋的能力而常常吃亏,但执著和坚韧却往往完成了外人难以完成的物事。”十三朝古都的老西安,至今能看得到的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城墙。但在西安,听着那字正腔圆的汉唐普通话,掰开那瓷实筋道的锅盔,蘸着那又香又辣的辣子,低头掰着石头般的羊肉泡馍……这绝非“故乡”一词可以概括,也并非一个写作资源可以解释。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本书走进贾平凹的内心世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