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视剧《战神》剧照 |
 |
电视剧《我的特一营》剧照 |
 |
电视剧《红高粱》剧照 |
□何鹏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去年以来,已有不少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上演,如已经播出的《雪豹坚强岁月》、《战神》、《我的特一营》、《铁血武工队传奇》、《绝地枪王》、《猎豹突击》、《铁血独立营》……可以预见,今年将有更多的抗战剧陆续上演。与以前的抗战剧相比,这些新面世的抗战剧多少有了一些进步,比如让人“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之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桥段少了,剧情的故事性、可看性强了。然而,绝大多数已经上映的抗战剧,其内在的真实性并没有质的提高,与“照顾”(或者说迎合)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努力相比,这一本该最应该受到关注的要素,被严重地边缘化了。更谈不上拍出像反映二战历史的美剧《兄弟连》那样脍炙人口的史诗巨作。 “无能”的日军特种部队 先来看看《战神》、《我的特一营》这两部都取得不低收视率的抗战剧,前者讲述的是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故事,《我的特一营》讲述的是国军的抗战故事,剧中的日军都有一支特种部队。按说,抗战初期日本军队战斗力强的事实,在当时与现在都得到上至军事专家、高级指挥官,下至普通士兵的公认,作为日军战斗部队中经过特殊训练的特种部队,其战斗力自然更胜一筹。但蹊跷的是,剧中这些“精锐中的精锐”无一例外地败多胜少,最后都成为中国军队的手下败将,或者全军覆没。 在《战神》中,共产党游击队司令龙大谷先是用假地图将日军特种部队引诱到事先设定的伏击圈,轻松地将他们歼灭过半;后来在日军对根据地的六路围攻中,日军派出的昼伏夜行、准备穿插攻击八路军首脑机关的特种部队,在白天休息时被路过此地的上官镇民兵复仇团发现,由此引发的遭遇战打乱了这股日军的作战计划;更离奇的是,日军特种部队士兵伪装成商人去刺探受伤住院的龙大谷下落,路过一处村落时,竟被两名孩子识破,随后赶来的八路军将他们打得只剩下几个人回去报信……而龙大谷游击队的侦察连偷袭日军却屡屡得手:先是成功侦察并端掉了日军的飞机场,后来又深入戒备森严的县城日军医院为龙大谷抢来了救命药,在最后的一场决战中,侦察兵干脆抵近侦察一处日军指挥机关,发射信号弹引导炮火将该指挥部夷为平地…… 更有网友吐槽《我的特一营》中日军军官小岛简直就是一大绿叶。剧中的小岛是日军军官中很有实力的干将,他所带领的部队是得过很多荣誉的特种部队,但只要他一出场就肯定栽在国军特一营营长周天翼的手里,不但几次遭遇战不占上风,以优势兵力攻城时也中了周天冀的计,损失惨重。可以说,几乎每次与周天冀较量的结果都是落荒而逃,完全没有日军特种部队的威风和气势。在最后的决战中,总算是与周天冀带领的特一营同归于尽———小岛与他特种部队的存在,简直就是为了突出周天冀特一营“牛逼”的绿叶。 说句题外话:两剧中男主人公身边,都有一位与之爱得死去活来的美艳女兵…… 再说句公道话,这两部抗战剧拍得也还算说得过去,因为比它们更烂的多的是。实际上,多少懂得些近现代史常识的编导并非不明白这些,且看去年上映的抗战剧《壮士出川》中的国军军官杨彪所说:“论军事教育,咱们跟小鬼子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咱们这里,但凡有些经验的战士或者老兵,那个顶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小鬼子那儿呢,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尉小队长,至少是高中毕业,外加三年的陆军士官学校,如果要是少年的时候就进入陆军军校从军,在下部队之前就经过了8年军事教育;就是一个普通的二等兵,在参军之前也得参加13个月的新兵训练。我这么说不是吓唬你(指国军军官张抗),也不是长他人志气,你想想,你打掉他一个将军,他很快给你补充一个,可能比咱们补充一个合格的连长还要容易。在我们这边呢,像你这样从淞沪线上一路打过来的连长,打掉一个就少一个,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历练出一个来,小鬼子那边不同,你干掉他一个将军,没准现在,就现在,小鬼子已经派来了一个更难缠的家伙,你相信吗?”———看看,多懂事!可惜编导们很难躲得过市场这条“驴腿”,一不小心就被踢中脑袋,弄出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抗战假剧”,或是一开始明明好好的,拍着拍着就不正常了。看看去年11月份热播的《红高粱》大结局,傻子都能猜到九儿唱歌明摆着就是个计,可一直挺精明的日本兵却突然犯了傻,愣往她的方向追,最后放跑了余占鳌、张俊杰不说,还让九儿点燃高粱酒给炸死了一堆。笔者认为,这场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用来烘托气氛、赚取泪点的“假戏”,成为该剧最大的败笔。 亲历者讲述真实的抗战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抗战,真实的中日双方军队是怎样的呢?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那些亲历过抗战的士兵和将军。 笔者采访过解放后曾担任宁波市交通局局长的郑君伦,这位1941年14岁时在家乡山东枣庄就参加了铁道游击队的抗战老兵,当年编入游击队警备班。他说,那时候,他们的武器、作战能力与日本鬼子没法比,日本兵的洋枪洋炮火力太强了,有时候躲都没法躲,每次打仗都很残酷,要拿命去打,到1945年日本兵投降时,队长和多数老队员已经死了,“惨啊,不是像电影里放的那样。” 台儿庄会战的指挥官李宗仁将军的回忆录里是这么说的:“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专门做过总结: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那次对付的还只是日军的辎重部队。 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下更多与日军交过手的中国军人没有经过“加工”的回忆录,或听听他们的口述,可以说,他们中从将军到士兵无不感叹对手的强悍。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人,面对的就是这样先进的对手。他们对抗战的记忆,辛酸多于激情:积贫积弱的中国,为了抵抗早于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之列的日本的侵略,付出了高出对手数倍的惨痛代价,经历了无数次的惨败以及如败之“惨胜”,其间阵营内部还产生过无数大小汉奸,发生过无休止的同室操戈…… 正视历史方能震撼人心 或许有人会说,这类电视剧真要拍得那么真实、那么沉重,还让不让人活了?会有人看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剧《兄弟连》吧。 2001年播出、获得过美国多个主要影视奖项的10集电视连续剧《兄弟连》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战况最为惨烈的时节,美国101空降师506团一个连的士兵在完成诺曼底登陆之战后,投入高密集度的战斗,出色完成任务的故事。播出后在本土和中国创下过极高的收视率,中外众多影视迷将其视作战争类电视剧的最高水平。该剧成功的基点正是复原战争的真实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实和细致———这里没有国产抗战剧的“必杀技”:没有什么战地爱情,也没有将军与士兵的豪言壮语,没有战死前后的“婆婆妈妈”,更没有为剧情需要而炮制的肉麻“假戏”、狗血桥段…… 反映那场发生在70年前全民族抗战的影视剧也是这样,唯有那些建立在这些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才能震撼人心:离近代先进国家尚有巨大差距的中国,用落后的武器誓死抵抗了一个排名世界前列的近代先进国家的全面侵略长达8年,决不投降———事实上,在影视艺术上对日本这样强悍先进对手的不实贬低,对己方的不实拔高,也是在贬低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和活下来的老兵。 千万别低估了文艺作品的历史知识普及功用,我们知道,在普通民众当中,熟悉《三国演义》的远远多过熟悉《三国志》的,许多人一直以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诸葛亮。同理,如果任凭现在这个水准的抗战剧继续大行其道,那么,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该会有怎样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的历史观呢? 一方面,我们总在呼吁别人正视历史,可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在影视剧这个受众颇广的领域有意无意地扭曲甚至编造历史,视“造假”、“意淫”为“创作”。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抗战剧,也到该“正经”的时候了。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完、再现著名长沙会战的抗战史诗电视正剧《长沙保卫战》,尽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离一流的历史正剧尚有差距,但至少在往这个方向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