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糕 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202班小记者 史伯希(证号1504503) 元旦期间,外公村子里要做手工年糕。 一进去就看见一群人围在一个大石缸旁边,一位公公抡着大石锤正在“嘿呦嘿呦”地捣面团。外公说:“这是石捣臼,这个大锤子叫舂头,这个公公正在捣年糕团。”原来是这样啊,真有意思! 爸爸带我去厨房看,只见桌旁摆满了一筐筐雪白的面粉。外公说:“大米要泡上20天左右,然后把米磨成粉,把粉蒸熟才能捣。”说着,他拿起一个雪白的粉团,裹上榨菜递给我:“这就叫‘雪花团’,可美味啦!”我和妈妈都咬了一口,真好吃! 从厨房出来,公公已经把年糕团捣好了。他把烫手的年糕甩到一张大桌子上,立刻有两个公公接住面团搓成大长条,并且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后面的人接过小面团,把它们搓成小长条,再传给后面的人。只见他们用一块有花纹的模板按压小长条,一条扁扁的有花纹的年糕就完成了。最后打上红印,就可以拿到旁边晾着了。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我也加入到劳动的队伍当中。爸爸给我拿来一块木板,我照着别人的样子也压起年糕来。渐渐的,我越来越熟练,和小伙伴开始比赛谁压得多。爸爸表扬我们都很棒,不分上下!我还尝试了打印子、捏元宝,做年糕真有趣啊! 外公说,年糕寓意着年年高,那我可一定要多吃几条年糕! 逛鼓楼 ▲周日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鼓楼逛街。 鼓楼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那里有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卖臭豆腐的,还有卖面具、泥娃娃、形态各异的气球……我最喜欢泥娃娃,因为它们是那么可爱,栩栩如生!泥娃娃的样子有许多,有十二生肖的,有仙女的,有鹦鹉的……卖面具的叔叔手可巧了!他先拿一块白色的面具,再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接着他把面具放在太阳底下晒,不一会儿,面具就做好了,有蜘蛛侠的,有喜羊羊的,还有孙悟空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当爸爸妈妈说回家了的时候,我还有些舍不得呢!海曙高塘小学304班小记者 陈可(证号1514286) 指导老师 沈文亚 ▲今天中午,妈妈带我到鼓楼游玩。 走到钟楼下,眼前是人来人往、欢歌笑语的繁华景象。往前走几步,来到步行街南街口。这里搭着一座精致的两层古戏台,戏台上有一位老年人正欢快地吹着萨卡斯,一阵阵优美的乐曲回荡在步行街上。台下围着一大片观众,他们个个听得专注入神。继续往前走,我看见了在上海城隍庙吃过的冻米糖,它是纯手工现做现卖的。我很喜欢,现在我又可以吃到啦!鼓楼真是一个繁华热闹、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北校区202班 小记者 谢芸(证号1502756) 指导老师 马宁 架纸桥 翰香小学304班小记者 郭家瑞 今天,我要当个“建桥师”。不过,材料一定会让你惊讶,是什么呢?是纸和两张桌子! 实验开始了,我和同桌一组。我先把一张没有折过的纸架在两个桌子中间,然后开始放文具盒。可是,文具盒把“脆弱”的纸桥给压倒了,幸亏同桌把手放在下面挡着,否则我和同桌的文具盒都得“遭殃”。我并不灰心,又想了想:“对!把纸折成扇形就OK啦!”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放了几个文具盒,我的心怦怦直跳,口中念念有词:“纸啊,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啊!”1,2,3,4……已经到第6个了,纸还像一个小战士一样撑着。到第7个文具盒时,纸抖了下落了下去。“哈哈,我们组创了最高纪录———承受7个文具盒的重量!”我自豪地说。 这个实验告诉我:把纸片折成了“M”形,增加了纸的厚度,三角形又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所以纸桥能撑很多文具盒。原来身边处处有科学啊! 陶艺情思 江东实验小学606班小记者 谢伊茗(证号1500112) 我家的客厅正中挂着一只与众不同的钟———它是我第一次创作烧制而成的。 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来到江东区综合实践基地上陶艺课。老师先告诉我们制作的方法,接着亲自示范,一压一搓一粘,不一会儿就用泥条和泥片做出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陶钟。我的兴趣被彻底激发了,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我先把一团看似烂泥的陶泥压扁,留一个大拇指的厚度;然后用刻刀刻出爱心一样的形状,用手指抹平;接着,在平整的钟面上小心翼翼刻着图案,有电视机、茶杯、星星月亮,以便友好地提醒主人“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完成功课”……我静静地做着,不觉已到黄昏。刚做完的陶钟需要数天晾干期,然后才能上色,上完色后放入窑中高温烧制。陶钟出炉了,啊,鲜亮夺目,我终于领略了“土和火的艺术”竟是如此鬼斧神工! 我迫不及待让老爸把陶钟挂在家里。每每空闲时分,我会伫立陶钟前,听着“嘀嗒嘀嗒”的钟声遐想。“是不是还想去综合实践基地做陶艺?”爸爸的话拉回了我的思绪,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注视着陶钟尽情畅想:今年暑假,我一定亲手制作几件陶艺作品送给新西兰小朋友,让它成为友谊的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