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赏 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秘的“小玉人”

  战国中山玉器之玉质人像

  □李立华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仅玉器就多达千余件。这批玉器文化内涵丰富,器型种类繁多,工艺精细,造型优美,构图装饰变化多样,与华夏玉器的传统雕琢手法迥然不同,由此反映出中山国人的崇尚和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花纹及构图密集地使用斜格纹,是战国中山国玉器显著的装饰特点,也是鉴别中山玉器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纹饰多呈纵横或斜向交错的布局作网状形式反复刻划。有的出现在兽面的额、脸、鼻处,有的雕琢在龙、虎的身躯上,有的则装饰在画面的边框、隔栏内,还有的刻划在人物的衣裙上,这种现象在战国其他地区玉器中是极为少见的,由此可见中山国人对这种斜格纹的喜爱程度。战国中山3号墓出土了十余件小玉人,玉人身着拖地长裙,裙面图案就是大量而密集的斜格纹。

  这十余件小玉人,均呈扁平状,造型别致,制作手法简练,它们既有共同的古拙和淳朴,又有体态、神情的不同。它们或身体修长、亭亭玉立;或身材矮胖,身体较小而宽阔。虽然,小玉人们“形态”各异,装束打扮却很相似:都是头梳角形发式,双手置于腹部,上身光素无纹,下身穿拖地长裙。战国时期玉器各地出土数量较大,品类也很丰富,但玉质人像却极为少见,这十余件小玉人,实属首次发现。

  小玉人正面形象雕刻生动精致,背面却光素无纹。而且,小玉人通体无一处穿孔,说明不是用于悬挂的佩饰。据考古学家分析:战国中山国3号墓内出现数量众多的玉质人像,极有可能是人殉的替代品。春秋时期中山国的墓葬内,还存在着殉人的制度,而且均为死殉,身份大多为奴婢、侍妾之类。到了战国早期,贵族墓葬才逐渐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影响,墓葬制度已与中原民族没有明显的区别,殉人制度已经废除,出现了人殉的替代品———随葬于战国中山王墓中的小玉人,极有可能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妾、舞女及佣人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