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渔山岛五虎礁 |
 |
渔山岛上海钓 |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刘御芳/文 龚国荣/摄 2008年,渔山列岛经国家海洋局批复同意建立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2012年12月,渔山列岛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 日前,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对渔山列岛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完整的评估。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渔山列岛海域的水质环境逐年变好,藻类、贝类资源越来越丰富。 渔山列岛水质环境逐年变好 早在2008年前,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曾对渔山列岛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过调查。市海洋与渔业局环境保护处的工作人员介绍,两次调查均表明:pH、DO、COD、重金属镉、铬、汞、砷、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海水中重金属汞和铅的含量在一类和二类海水之间的变动,但含量变化不剧烈。 记者从调查报告中看到,近年来渔山列岛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总体而言,这几年,当地沉积物质量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海洋沉积物质量优良。 大型海藻资源丰富 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是宁波大型海藻集聚分布的典型区域。据调查人员介绍,此次调查发现共有大型藻类51属81种。其中,鹅掌菜是渔山列岛的特有种。 “此次调查,调查人员通过水下摄影,让我们首次直观地看到渔山列岛海域海底隐藏着丰富的海藻资源。”象山县渔山列岛生态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海藻资源还是以保护为主,几年后时机成熟,会适当开发。 贝类也是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重点保护的海洋生物资源之一,但这些贝类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调查人员根据水下视屏进行估算,目前渔山列岛周边厚壳贻贝分布区上,大量贻贝集中在1/3的区带上,仅少数区域出现“空斑”区。 据调查人员介绍,自设立保护区以来,象山制定了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实施了大量诸如厚壳贻贝(淡菜)采捕指标管理的资源管护工作。去年,对厚壳贻贝采捕量进行了进一步缩减,控制在2.5万公斤以内,以满足岛屿居民的基本需求。 今后拟控制上岛人数 渔山列岛享有“亚洲第一钓场”的美誉,主要有石斑鱼、真鲷、黑鲷、黄鳍鲷、石鲷、黑毛、鲈鱼、褐菖鲉等10多种名贵鱼种。因此每年从3月到12月,来自全国乃至亚洲各地的海钓爱好者可达万余人次。 除了海钓爱好者,调查人员发现,由于渔山列岛的知名度有显著的提高,每年登岛旅游的人也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万余人来此旅游,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渔山列岛受资源短缺和自身面积所限,容纳的人数也有限,因此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人为干扰会越来越多。 “去年起,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对渔山列岛开发利用进行规划。比如,对岛上宾馆、海钓资源以及上岛游客、海钓爱好者数量等情况进行评估,正尽快落实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措施。”昨天,象山县渔山列岛生态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渔山列岛的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基于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等评估报告和规划出来后,届时有可能会对上岛的人数进行一定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