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房伟 通讯员 陈瑾) 日前,石油价格的大幅回落让大宗商品在2015年年初就遭受挫,而铜价更是出其不意上演了一场“过山车”行情,这让市场雪上加霜。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看,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似乎不是经济周期所致,而是大宗商品供需已出现结构性变化,未来或将持续下跌一段时间。”昨日,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研发部戴朝盛向记者分析。 据了解,日前短短几天内,铜价下跌幅度一度超过8%,跌至每吨5353美元,成为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年,即便铁矿石价格、油价惨遭腰斩,铜价下跌幅度也仅为13.7%。 “实际上除了石油、铜之外,其余大宗商品价格同样面临向下压力。”戴朝盛说,甬商所运行的品种PTA、PVC、LNG近期的价格同样呈现弱势运行,“比如PTA、PVC这样的化工品,上游原油价格的暴跌令二者成本支撑坍塌,再加上需求端持续疲软,预计短期弱势格局难改。” “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大宗商品供需已出现结构性变化。”戴朝盛说,由于金砖四国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需求量降低,且之前美国、欧盟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大宗商品产能的不断扩大,“但现在美国退出QE甚至要加息,大宗商品供需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大。”他预测,未来1至3年内,大宗商品价格或持续低迷。 “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对于实体企业既是机遇,更是考验。”戴朝盛向记者表示,“原材料成本的降低能否演变成产成品盈利仍有待商榷,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如果在市场中没有定价权,那么产成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就必须下调前者价格。” 不过,戴朝盛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总体而言对中国经济有正面影响。当前中国是大宗商品主要的需求国之一,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也就意味着将明显节省进口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将随后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