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盐寺

  ◎杨东标

  

  储君吉旺邀我和一批文友,去看油盐寺。油盐寺在宁海越溪王干山上。 

  这个寺名有点特别,有点新鲜。大凡寺院取名或与禅意有关,类似妙相呀,广德呀,宝莲呀等等;或与当地地名有关,或山、或水、或村庄。而这个寺院竟取名“油盐”,莫不是与百姓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有关?

  说笑间,便到了王干山。 

  王干山真是一派风光!站在油盐寺前,视野开阔,目穷千里。一片沧海桑田在暖暖的冬阳之中,蒸腾着雾气,隐隐绰绰。港湾,海涂,岛屿,水田,水汪汪的,银亮亮的,散发着活泼而清新的生命气息,让我眼前一亮。年轻时,也曾来过王干山,没有这样的感受。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好地方,让我这个宁海人不由生出相逢恨晚的心情来。 

  这里便是三门湾,便是闻名的双盘涂。当年,围海造田,县里一位负责人专门邀我来工地参观过。想不到才十几年工夫,一片原始的茫茫海涂,已是满眼蓬勃生机。养殖、种植,水网连片。真是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现在,王干山已经被县里开发成一处旅游景地,游人络绎不绝。中央电视台在做“日出东方”专题栏目时,还专程来到这里,拍摄了东海日出的壮美风光。

  现在,让我们转过身来,面对油盐寺。寺院格局不大,正在扩建,一片忙碌景象。令我们惊叹的是,寺院后面山上的三组巨石,犹如横空出世,兀然而立,如劈如削,如凿如雕。其造型奇特而醒目,一似中国画里的枯墨皴成。这又让我眼睛一亮。三组巨石,成了王干山独特的一景,可谓标志性的景观。真是天造地设,天工造化!天下妙景总是给观赏者发挥想象的天地,你说这三块灵石像个什么呢?什么都可以想象,全凭着你的聪明才智。储君说,最合适的莫过于“西方三圣”的佛像了。有了这“三圣”坐镇,油盐寺可以香火鼎盛,名声远播。

  油盐寺便坐落在这样一个奇妙的境地里。你不能不想到“得天独厚”这个词。然而,我总觉得还缺少一点什么。它还有更深的文化涵意吗? 

  储君一笑,指着寺院旁的一块巨石,说这就是文化。我们这才发现,寺院内卧着一块巨石,呈椭圆状。上有缝隙,深深浅浅,凹凹凸凸,有些岁月了,犹如一位老人脸上的沧桑。储君给我们说了这块巨石的来历: 

  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油盐寺原名崇寿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后又改为延寿寺,已有千年历史。而民间流传的故事,似乎比这样的记述还要早一些。唐朝年间,天台国清寺有一僧侣名王干,渡海去普陀拜佛取经,回来途遇风浪,狂风巨浪把他的小船搁浅在这里———时称石头山下的海边。王干上山一看,竟有如此妙境,于是就在这石头山的三组巨石下建了一座寺院,人称石头寺。 

  在石头寺的日子很清苦,没有油,也没有盐。不单寺院里没有,附近村子里的百姓也吃不上。王干常常跋山涉水去国清寺取来油盐,供当地百姓食用。 

  一天深夜,寺院旁的那块巨石突然发出声音来,王干好奇,起来一看,只见那石头缝里竟然流出油盐来,一左一右,油是香的,盐是银白的。王干好开心呀,这是佛祖赐予我的,赐予百姓的。 

  石头寺的名声由此响亮起来。 

  几十年后,王干老了。取油盐的活儿落到了一个小和尚的身上。小和尚不肯每天半夜起身,而油盐又总是限量的,涓涓滴滴,流到拂晓时分,自动停止,数量只限三瓢。小和尚便瞒着师父,拿了钢钎和铁锤,叮叮当当,把洞口凿得比碗口还大。他想何不多取些油盐呢。

  结果呢,洞口大裂,从此不再有油盐流出了。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王干和尚,就把石头山改名王干山,把石头寺改为油盐寺。 

  这就是王干山油盐寺的来历。一个意味深长的民间传说纪念着一个人,一种品德;也批评着另一个人,另一种品德。真是一个好故事。它警示人们,勤劳和清廉是一种美德,千古传颂;而慵懒和贪婪则为我们所不齿。我心里一颤,不禁有些感动。油盐寺因此而变得深邃起来了。它前有沧海桑田,后有“西方三圣”,内蕴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可谓三绝。一个寺院,有此三绝,也就足够丰赡了。 

  不知是谁,为此撰了一副联,联曰: 

  王干来天台,登普陀,留此寺,多行善; 

  油盐出石间,取所需,惠百姓,别贪心。 

  这副联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意义深长,如今挂在大雄宝殿的两旁。当然,联上没有标点,是我加的。 

  王干山如今已经开发成初具规模的景区了,用坚固的木条制成的七百米栈道让游人绕山一周,一步一景,尽兴流连。而油盐寺则是王干山的精灵所在,不单是因为有很美的景致,还有心系寻常百姓所需要的油和盐,以及如何取得油盐的人生启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