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宁波/纪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教师周秀芳贵州支教一个学期了

布依族孩子们很喜欢“宁波奶奶”

  周秀芳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记者 戴伟龙

  

  今年67岁的周秀芳老师,在千里之外的贵州大山深处当起了支教老师,目前已支教一个学期。昨天,记者见到了刚从贵州返回宁波过年的退休教师周秀芳,听她讲起了在贵州支教的故事。

  多年前就有了支教的念头

  周秀芳说,她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在那里,贫困山区孩子无书可读的窘状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年前,周秀芳从李惠利小学退休。就在她快要退休前,教育局组织老师到贵州支教,她当场就报了名,但因为已经年过五旬,未被批准。

  去年年初,周秀芳去青海旅游,途中看到一个骑马放牧的孩子带着书本,就热情地辅导起来。看到这一情景,一位曾在贵州支教的老师和她聊了起来,这位老师告诉她,贵州的偏远山区大量缺少像她这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于是,就萌生了到贵州支教的念头。

  孩子们的好学让她感动

  于是,周秀芳开始和贵州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联系,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同时加强体能锻炼。去年8月,周秀芳告别家人,踏上了奔赴贵州的行程。    

  周秀芳来到的是黔南州惠水县的断杉镇中心学校,但当她了解到几个边远村庄的小学更艰苦时,她提出要去艰苦的村小学任教,中心学校校长最后终于同意她去离镇10多公里外的抵季乡蛮纳村小学任教。

  “蛮纳是布依族同胞聚居的山村。”周秀芳告诉记者,那里不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就连人畜饮水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她所在的蛮纳小学共有7个班级,但只有6位老师,其中还有两位是代课老师。     

  家访是周秀芳多年养成的习惯,可要在大山深处进行家访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班上有的孩子住在离校10多公里外,周秀芳要费上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到。每次行走在山路,她的双腿都感到疼痛难忍,但她坚持在半个多月里全部走访完。     

  让周秀芳感动的是,这些孩子学习都很用功,而且成绩也不错。学生范贵红,4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因为受到刺激而精神失常,从小由堂伯父收养,穿的是破鞋,住的是破木屋,可他却十分懂事,读书非常认真。

  孩子们最喜欢“周奶奶”的课

  同在蛮纳村小学支教的一位年轻教师在一篇文章里说,整个学校,学生们最喜欢的就是周老师的课,不少孩子在私下里都叫她“周奶奶”。周秀芳制作了许多可爱的五角星和文具用品,用于教学奖励。只要孩子们答对一个问题,她便给予奖励。

  天安门、故宫、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些建筑,对于城里的孩子都是司空见惯,但那里的孩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周秀芳每天在课余向孩子们播放介绍祖国美好山河的影视片。

  在学校里,周秀芳住的地方只有一张简陋的木架子床,一张矮矮的小方桌,顶上挂下一盏灯泡,一扇通风透光的门,黑乎乎的泥地,可谓四壁空空。没有卫生间没有热水澡可享用。由于吃不好,休息不好,原本没几根白发的她头发全白了。

  在朋友圈中发起帮扶活动

  周秀芳经常将到贵州后的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告诉自己的家人和从前的学生。

  考虑到孩子们每天爬山涉水来回上学很不安全,周秀芳在朋友圈中发起了一项为学生捐赠床铺被褥的活动。她曾经在象山石浦小学教过的1982届42名学生,成立了“小石头爱心基金会”,为孩子们捐赠了100张铁制床铺和300条被子。

  浙江纺织技术学院曾经接受过社会资助的大学生们,也为孩子们筹集了100多袋衣服,还有鄞州光华中学的师生也纷纷献爱心。

  这次寒假回来,周秀芳特意带来了24名贵州贫困学生的相关资料,不到1个月,这些学生就已经被宁波的爱心人士抢着结成了扶助对子。这几天,她又为贵州的孩子们募集了衣物224大袋。

  “我要代孩子们向各位好心人深深地鞠躬。”周秀芳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