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档综艺电影《爸爸的假期》是否还能大卖? |
|
今年票房火爆的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 |
|
去年春节档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狂收票房近7亿元。 |
□何鹏 近日,冯小刚在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的录制现场点评选手表现时,怒批上映7天票房达3.1亿元的今年卖座速度最快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对这位曾经拍摄并引领过中国最卖座电影导演的炮轰,网友们赞同者有之:那些速成的东西根本就配不上叫电影;反对者也不乏其人:现代人活得够累的了,看电影就是图个乐子,再说了,冯导不也拍过像《私人订制》那种口碑烂、票房好的电影吗?记得当时对别人的批评还挺有情绪的,现在怎么好意思说起别人来了? 综艺电影火爆主因:观众的欣赏水准 其实,综艺电影几年前就已出现,但票房蹿红还是去年以来的事。2009年,综艺节目《快乐男声》的衍生电影《乐火男孩》票房口碑双失败;2011年,在情人节档上映的电影版《我们约会吧》依然惨败;2013年,由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也遭遇票房惨败;去年春节档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狂收票房近7亿元;今年《奔跑吧兄弟》这部浙江卫视综艺节目的同名电影,拍摄时间仅一周,除去导演、演员等人力成本,制作成本仅2000万元,至目前收获票房近4亿元。今年春节档,还有两部根据电视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即将上映。 实际上,没有情节的综艺电影就是“粉丝电影”,奔的就是粉丝的钱袋子,它们可以比其他电影提前锁定固定的观影群体,换句话说,它在拍摄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电影的票房保底数字,只是可能连导演也意想不到,最后斩获的票房数字会是那么超预期———以前是粉丝观众也未必买单,现在不是粉丝的观众也争相跟风买单了,以至于好莱坞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发声称:“综艺大电影是中国独创,这种类型的电影,将电影和综艺节目混为一谈进行制作,在电影产业成熟的好莱坞是绝对不会去触碰的。”《芝加哥太阳报》发表的评论也说:“在中国,大量的电视观众愿意为这些电视节目的电影版买单,但是如果走到海外市场,这些电影的最终结果就是贻笑大方。” 冯小刚说,台湾、香港电影被黑社会统治的年代,也是十几天拍一部,也挣钱,但是后来呢?台湾电影就死了,香港电影业衰落。这种野蛮挣钱是对严肃电影的挑战和冒犯,对于导演来说没有技术含量,对于演员来说更谈不上演技。我要说,演这些戏的演员,在我这种导演看来,一定是丢份的,掉价的。电影人要先认识到,这是投机,这是打劫…… 尽管冯导表示,在这件事情上,最怨不着的就是观众,行业要自律在先,他将联系导演协会和制片人协会一起发声,达成共识以后,电影导演不拍、演员不演这种综艺电影。但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市场实际上处于尚未成熟的“童年阶段”。这种“童年阶段”现象的主体,也许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投资方制片人———他们投资电影的目的就是赚钱,你和他们说艺术方面的没用;也难怪导演和演员———他们实际上处于电影产业生态链的末端。这就像在一个地方开饭馆,要是这个地方的食客普遍喜欢咸辣的,饭馆经理当然要求厨师多炒咸辣菜,如果都供应清淡的,这饭馆还开得下去吗? 因此,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水准,应该是造成综艺电影火爆的主要原因。 姜文:懂得欣赏的观众太少 对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中观众这个群体的认识,姜文理解得比其他许多导演都深刻与透彻。“为什么法国、美国、日本能够出现那么多有才华的导演?因为他们有很多很多懂得欣赏,愿意去理解艺术的观众。”这话反过来理解,就是目前国内懂得欣赏、愿意去理解艺术的观众不多或者很少。对电影好不好看与赚不赚钱的问题,他也有自己的理解:“那些巧立名目,穷尽各种方法赚钱的电影,还没发行就收回成本的电影,我都不去看。”“拿电影挣那么多钱,是有危险的!”“应该羡慕那些有尊严的人,而不是用不光彩的手段赚钱的人……要拿出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研究什么电影赚钱,怎么拍赚钱。” 姜文的这些“语录”可能有特定的“语境”,也可能有情绪化的表述,但不管怎样,牛皮不是吹的,姜文确实是个有梦想也有才华的导演。他虽然只有5部长片问世,但每部作品都广受国际关注,并已在戛纳、威尼斯电影节上两获大奖。去年末他的《一步之遥》,被“看不懂”、“不理解”的观众以及相当一部分影评人士批得“体无完肤”,票房也没有达到预期,要不是有姜文这块“招牌”撑着,可能连保本都难。如果与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一起算一下“性价比”,我不是姜文,都觉得郁闷! 但好电影终究是好电影,不以票房论英雄。今年入围第65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9部竞赛片的,只有姜文的《一步之遥》一根“独苗”,也就是说,今年擒熊,得靠姜文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国内电影市场上多一些“懂得欣赏,愿意去理解艺术的观众”,《一步之遥》取得比《奔跑吧兄弟》更高的票房应该不是问题,真正的好电影也会更多一些。 日本观众:远远向高仓健深深鞠躬 说国内电影市场处于“童年时期”,还表现在观众对演艺明星的态度上。 名导张艺谋讲过这么一则他与高仓健的轶事。有一次,他与高仓健在一个酒吧碰面,远处百米外是大堂,但是这个酒吧人很少,高仓健看不见外面,张艺谋能够看见。他俩一起坐了一个多小时,大堂里人来人往,有日本人认出高仓健来了,向酒吧门口走过来,在距离有四五十米时,深深地鞠一躬就走了,却不惊动他们。就这样,来来回回有四五十人向他深深鞠躬,悄悄离开……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70多岁高龄的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在上海应邀参加一个电影宣传活动,先是被安排在贵宾室休息,中途主办方“客气”地要求他腾出贵宾室,原来是当红明星赵薇要来;而且自始至终,与他打照面的观众很少与他打招呼不说,赵薇出场以后,孙道临更是几乎被“无视”了…… 这两则真实事件,至少在两方面反映了日本观众与中国观众对待明星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是尽管高仓健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艺术家,但当时也已有70多岁高龄,与孙道临一样,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去式”了,但日本观众仍从内心对这位本国的电影艺术家充满尊敬———从这么多人在异国能认出高仓健并深深鞠躬中,就不难感知。相比之下,我都替孙道临感到寒心。 二是公共场合看到自己推崇的明星,日本观众的文明与理智令人动容,要是换成中国观众,不用想也能知道接下来的情景会有多“咋呼”…… 观众这个土壤有多给力,电影就有多给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家有比咱们成熟的电影市场?有比咱们多的世界级导演、演员和影片?同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综艺电影只有在咱们这里才会如此受到追捧? 饶曙光:培养高层次观众群体 据统计,目前我国银幕数量已超过2.2万块,去年同期约为1.8万块。银幕数的增长带动了电影消费增长,观影人次也在不断扩大,最近取得高票房的综艺电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院终端建设的高速扩张,得益于由此带来的观影人群的有效拓展。同时,也与当下主流院线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普遍存在的盲目、非理性、过度娱乐化以及“粉丝消费”密切相关。这也就涉及到冯小刚提出的问题:电影业是要挣快钱还是要挣长远的钱?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引导和培养高层次观众群体是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什么样的观众决定了什么样的电影。现在观影的主流人群是80后、90后,他们的欣赏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走向。从电影批评的角度而言,对观众的消费应该有一定的引导,要从单纯的粉丝消费走向更为理性和多元的消费,要培养能够欣赏不同类型影片的观众群体。现在观众欣赏方向仍较为单一,这并不利于中国电影未来可持续发展。”如果观众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影片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单单批评电影创作,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应该有效推进电影文化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整体观影文化水平,这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对此,饶曙光的建议是,电影市场应该更加强调提高电影的品质和内涵,以高品质赢得高票房。还应该更加发挥电影理论批评的引导作用,使其回到电影艺术、美学、内容的分析上来,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炒作与批评。这不仅有利于创作,也有助于提升观众观影水平,让观影主体摆脱简单的轻松娱乐心态,摆脱简单的非理性消费,引导他们更加理性和多元化消费,培养出能够欣赏高品质电影的高端观影群体,这样电影市场才能更加细化,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够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空间。 投稿邮箱:hxx@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