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讲 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说宁波年俗

  跑马灯
  杀年猪

  主讲人

  叶龙虎

  高级会计师,著有《故土乡情》、《过去的时光》、《家乡的小河》。现为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宁波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送年

  “送年”也叫“谢年”,腊月初八至大年三十期间任何一天都可以,是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家庭祀神活动,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恩,对来年吉祥的祈盼。送年用的桌子,按照“横神佛,直祖宗”的规矩摆放(横与直指桌面的木纹)。送年时,八仙桌放置在厅堂靠近大门的位置。以三牲五鼎之仪,面向室外遥空祭祀。所谓三牲,一是猪头(也可用肋条肉代替),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二是全鸡(须用公鸡),使其呈昂首状态,跪在祭盘中,头朝门外,以示恭迎神明,鸡身上戳一把刀,蒸熟的鸡血、内脏各置一边,方便神享用;以上两盘是熟食。三是鲤鱼,取意年年有余。鲤鱼必须是活的,用红线穿背,红纸贴眼,悬于龙门架上,取意鲤鱼跳龙门,祭祀完毕后须放生。

  富庶人家也有用“五牲”(俗称全副猪羊福礼)的,即增加羊头和全鹅,羊、鹅谐音“祥和”。“三牲”或“五牲”福礼均须装入红漆木质祭盘,按规矩摆放。五鼎,即花生、黄豆芽、芋艿、香干、麸等5种素菜,清水汆熟,不放盐和调料,外加一盘豆腐一盘盐。除三牲五鼎外,供桌上还须叠放年糕数根和用年糕粉制作的如意、元宝数种,再放三杯茶、两碗饭、十二盅酒(当年如为闰年,则用十三盅酒)。所有供品,都要贴上用红纸剪出的元宝、双钱等吉祥图案。供桌的下横头摆放香炉和烛台,大红贡烛写着金字,上书“金玉满堂、五谷丰登”等字样。福礼准备妥当,家庭男主人便在左右烛台上挂上纸做的金银大元宝(名曰太宝),点燃香烛,这时,全家男丁按辈分、年龄,依次行三跪九叩大礼,朝外祭拜。酒过三巡,男主人焚烧“送年纸马”、金银太宝,然后在火堆上奠上一杯放茶叶的酒,表示送神,祭祀仪式就结束了。

  所谓纸马,也称“纸祃”或“祃子”,是旧时祭祀用的神像纸。纸马有长年供奉的,如灶君像,每年除夕迎请张贴,到翌年祭灶时送神焚化;也有临时祭祀用的,如南朝圣众,祭毕即焚,还有未写神祇名讳的纸马,俗称“空头纸马”,根据需要采写。从工艺上看,它是民间版画艺术中的一个种类。各种纸马上的图案,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如南朝圣众,“南朝”是指沦亡的南宋王朝,“圣众”是指抗元殉国的忠烈们。简而言之,纸马就是用抽象或者写实的笔法,在方寸之间画出一个鬼神的世界,寓形于纸,用以寄托人们的哀思、希望和崇敬。

  岁末祭祖,俗称做年夜忌日。祭祖一般在“送年”的翌日,在厅堂或起居室内举行。祀祖的桌子,须按木纹直向摆放,供桌的三边摆放酒杯和筷子,并置座位。供奉的菜肴同日常酒馔,碗数必须成单,摆满一桌。点燃香烛,全家男女老幼按辈分、年龄,依次叩拜,以示对祖先的孝敬、缅怀之意。

  三十年夜

  三十年夜要做的事太多了。一是贴倒福字、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换桃符,谓之“挥春”,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二是堂前挂祖先“神像”,陈设几案,供香烛果品,以祈一岁安宁;三是将年糕粉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象征“缸缸满,甏甏满”;四是将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全部切好,把水缸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砧板、菜刀、水桶、扁担等在初一那天不再劳累;五是把地扫好,把扫帚、畚斗清洗干净,平放在地,上面摆一块年糕或年糕粉做的吉祥物,谓之“封岁”。

  倒贴福字是利用“倒”与“到”的同音,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说习俗来自清代的恭王府。那天大管家为了讨主子欢心,写了许多“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大管家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就传入百姓人家。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孩,就故意将福字倒贴,唤过小孩来问:我家的福字贴得对不对?当小孩说出:“福倒(到)了”时,就觉得十分喜庆。这一习俗改革开放以后又从北方传入了浙江。

  吃“年夜饭”,谓之分岁。家家团聚,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因故未到者虚设盅筷,以示“团圆”。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年再吃,象征“年年有余”。宁波农村的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饭后长辈还要向晚辈分发“压岁钿”。“压岁”即“压祟”,临睡前要把压岁钿压在枕头底下,保佑新年吉祥平安。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除夕是一个特殊的夜晚。当要做的事都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堂前灯烛高照,谓之“满堂红”。合家坐以待旦,谓之“守岁”。守岁的含义有珍惜光阴的意思。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

  正月

  旧时的新衣服是正月初一开始穿的。三十年夜,父母将新衣服放到各自的床头,新鞋子放在床下,这一夜的孩子老是惦记着新衣服,天没亮就起床了。一早起来,父母就有关照:今天要斯文,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初一的早餐,宁波人一般是吃蒸粉团。所谓蒸粉团,是蒸熟的米粉做的,大多是豆沙馅,外面裹一层松花,黄灿灿的摊在竹匾上。早上拿几个到热镬里贴,贴得两边焦黄就能食用了。初一吃蒸粉团,寓意团团圆圆。接下去是祠堂祭祖。祠堂里挂祖先神像,族长正襟危坐,受族人跪拜,然后分发馒头。

  正月里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根据亲疏关系,决定要走亲戚的先后顺序,小辈先给长辈拜岁。拜岁时,一定要带果包。果包俗称包头,是经过简单手工包装的南北干果、时新茶食,是传统民俗的产物。长辈接受了果包,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分发拜岁钿。

  正月里吃饭也有规矩。对于主人未动筷的菜客人是不能动筷的,尤其是鱼,更不能随便动筷,即便主人客气做出要动筷状,也要起身拦住。

  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一天据说是尧的寿辰,上元天官要下凡人间,颁赐福禄。于是,家家户户张贴“天官赐福”、“三星报喜”的年画,画中的天官身着红袍,腰系玉带,手持如意,面容慈祥,雍容华贵。有的年画还有自天而降的蝙蝠,寓意福降人间。

  对元宵节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历法是与月相的“朔、望”结合的,如果说正月初一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那么在新年第一次月圆之时,更有一番喜庆的活动。主要的活动就是看灯、猜灯谜、吃汤团,合家团圆。

  元宵节自正月十三开始,谓之“上灯”。街道挂灯结彩,儿童手提彩灯走街串户。从上灯日起,各色灯彩开始上街表演,有调龙灯、狮子灯、车子灯、马灯;也有单人戴面具表演者,穿深黄色的大襟布衫,谓“调大头和尚”;也有两个人穿着戏服,扮成财神的样子,手里捧着年糕粉做的元宝,到各家各户门口说唱一番吉利话,得到一些赏钱。十四夜称“试灯”夜,试点元宵花灯。儿童持彩灯遍照门墙户灶,边走边唱:“正月十四夜,我和蚊虫分世界,我在滴水里,侬在滴水外,和去,和去。”到了元宵夜,街上灯火争奇斗艳,儿童手持彩灯照门户、仓库、店堂、灶间,谓之照五谷,唱:“正月半照五谷,缸缸满,甏甏满。铜钿银子照进来,蛇虫百脚照出去。”正月十八落灯夜,以汤团祀祖后卸神像,撤灯彩,然后吃猪油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以水磨糯米粉为皮,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糯而不黏。至此,始于腊月初八,历时40天的年节活动宣告结束。

  摄影 胡龙召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