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赏 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压岁钱的来历

  古代压岁钱

  □钱国宏

  

  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长辈往往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希望晚辈们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健康平安。“压岁钱”的习俗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但“压岁钱”最初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名字叫作“厌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也即不能当钱花,而是一种用来观赏、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压岁钱正面一般铸有吉祥用语,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则铸有各种民间瑞兽祥鸟的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蝙蝠、鹿等。

  人们对压岁钱有一种美好的寄托,这源于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专门在大年三十夜里出来活动,偷偷地潜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的孩子的头。凡是被“祟”摸着头的孩子,就会头痛发热,最后变成傻子。于是,家家年三十晚上都点着灯彻夜不睡,谓之“守祟”。因“祟”与“岁”同音,后来人们便将“守祟”称为“守岁”,并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孩子一些铜钱,以祈求平安。宋元时期,过春节时,长辈都会给小孩一些铜钱,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这种风俗一直盛传不衰。明清时,才有了压岁钱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因铜钱是线串的,所以古时民间也称压岁钱为“串钱”。晚辈们将长辈赏赐的压岁钱像玉佩一样佩戴在身上成为一种装饰品,用来辟邪保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逐步向“钱”过渡。民国时期,压岁钱的配饰、辟邪功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货币,变成了大年三十“压岁”时,长辈发给晚辈的“福利钱”:红纸包上一百文铜钱,寓意“长命百岁”;包上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压岁钱不再佩戴,而真正用于货币流通,担负起了“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功用。近现代,纸币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压岁钱才真正成了今天我们眼中的“压岁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