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 |
□记者 陈晓旻 《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近日出版。这是首次以“城市”为单位观照一方的文明史,也是对有着七千年历史、1100多年建城史的宁波文化、宁波形象、宁波精神进行深入梳理和鲜活表达的文化读本,打通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对内有助于宁波人认识脚下的土地,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构筑精神高地;对外有利于深度的推介。 第一辑丛书共八本,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的地方特色文化:史前文明、藏书文化、宁波帮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筑文化、浙东学术文化、佛教文化、发展史话等。作者们用充满个性的视角,书写着家乡城市的历史文化大格局。 正如本丛书的主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伟所说:“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在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双重滋养下的宁波,其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地理文化和区域文化的研究如今越来越引起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找到了市民的自豪和自信,也就找到了城市的活力。 记者走访了本丛书的几位编辑和作者,听他们讲讲在这套丛书上付出的艰辛和感悟。相信《宁波文化丛书》将引领读者走进宁波人文历史的这条悠长的隧道,作一次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朝圣之旅”、“发现之旅”。 本丛书编辑徐飞: 文化普及更需要一种真诚严肃的态度 《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是我从事编辑工作十多年来费时最久、投入最多的一套书。从项目启动,到三种包装的成品图书进入仓库,历时近两年半。从出版社来说,为这套书所做的准备还要提前几年。自2009年《宁波通史》出版后,出版一套更加通俗的宁波文化普及读物便成为出版社的工作计划。为此,出版社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拟定了具体书目,但始终未能付诸实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包括成本、市场、作者等多种因素。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令人无奈的是,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常会听到“宁波无文化”的抱怨。这样的抱怨,对于文化从业者不啻一种质问。这种质问让我们坐立不安。当丛书项目再次启动时,整套图书的体系结构已作了调整,外部的支持力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选取了对宁波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十个文化主题,要求以文化散文的笔触展现这些主题文化的来龙去脉,并邀请了十位各领域的文史专家作为各册的作者。遗憾的是,写作过程中先有一位作者因为工作关系而退出,所幸又及时找到了新人选;而当丛书撰稿时间接近尾声,仍有两部书稿迟迟不能交稿,在等待无果的情况下,最终第一辑《宁波文化丛书》一次性推出八种。 对于没有完成写作的三位作者,除了遗憾,我的心里还存有一份敬意。普及读物的创作不同于学术性著作,对于在专业领域浸淫多年的专家,从某种角度来讲,普及性写作比专业写作更难。当质量和时间都无法确保的情况下,他们选择退出,而不是提交一份低劣的书稿,这种不苟且的态度怎能不令人心生敬意。同样,其他八种已出版的图书,作者对书稿的修改又何止一遍两遍。文化普及不是做花瓶,不是“野狐禅”,更需要真诚、严肃的态度。 《宁波文化丛书》的目的是“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如今呈现给读者的第一辑图书能否实现这一初衷,尚待时间来验证。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作者谢安良: 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保护 之所以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首先因为我觉得它非常重要,它可以说是宁波的文化底色,造就了宁波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双重性。宁波地少人多,长期以来受海洋文化的影响,闯荡世界、搏击海洋的城市精神衍生了宁波商帮。而宁波作为商业气息浓郁的城市,又跟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有关。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和历史遗存证实,唐宋以来宁波就是个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因此我一直关注这个题材,平时也作了不少的资料积累,看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当时宁波出版社征求意见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这个题材。 在写书的过程中,有一件史实令我感触很深,它就发生在舟山双屿岛(六横岛旧称)。五百年前,企图保得江山永固的明朝政府,实行了最严厉的禁海政策,绝对不允许商人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只给海外贸易留下了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门缝”:朝贡勘合贸易。即外国人把他们的货物,以“贡品”的名义,“朝贡”给中国。而中国方面,则把商品以“回赐”的名义,“赏赐”给这些“仰慕天朝威仪”的外国人。朝廷虽有禁海政策,但一些商人却动起了走私的脑筋。小小的双屿岛,于是成为一个走私的根据地———或者说,国际自由贸易区。正好受方兴未艾的西方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们为代表的航海冒险家的影响,很多外国商人也到此来走私贸易。 朝廷为此任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福建军务提督,剿灭这些“倭寇”。朱纨迅速率大军捣毁了双屿岛,甚至用木头填海堵塞了港口。从此,这个“十六世纪的上海”、五百年前的自由贸易区、中华古国与西洋文明的交汇点,退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 有人问我,为什么书中大多是我们和北亚、东亚的交流,而和东南亚的交流比较少。其实我们和东南亚、非洲、欧洲交流都有,但是由于资料比较少,同时因为东南亚的交流以另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泉州为主,相信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补充。特别遗憾的是,当我到处去寻找并试图拍摄那些历史遗迹时,发现很多遗迹不是早就湮灭于岁月,就是被人为毁于一旦,或者干脆弄个假古董出来。作为一个曾经辉煌的国际港口城市,这种缺失和失落是沉重的。正是对当下的文化流失的痛,才更加深了我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保护,希望可以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责任。 《千年文脉》作者方同义: 月湖孕育了宁波优秀的人文精神 我是浙江人,后来又来宁波工作多年,主要从事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浙江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研究。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以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浙东学术是一种内涵丰富、广博厚重的历史文化,它既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又有普遍性的文化价值,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之前我从学术的角度就写过书,后来宁波出版社找到我,希望能够更加通俗化一些,写给普通的读者看。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创作中,我从大家最熟悉的月湖说起。因为月湖在历史上是宁波的文化中心,特别在宋朝时期,书院、藏书楼遍布月湖四周。尽管很多遗迹已经不在,但是天一阁和其他的一些遗址依然是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如果你带着孩子或者外地朋友来到月湖,告诉他月湖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那么多的历史名人和建筑在此穿越,那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在此上演,该是多么精彩和辉煌,多么浓彩重墨!月湖绝不仅仅只是个公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和发展一种城市精神。如今浙东学术的内在精神已经渗透到老百姓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界定浙东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几个方面。一是勉力工商。黄宗羲曾提出“工商皆本”。传承百年名扬天下的“宁波帮”后来为中国近代工商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延续发展,就是得益于浙东学派提倡的“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 二是崇学向善,宁波人喜欢藏书也喜欢读书,以耕读传家为荣,以书香门第为尚,正是这种深厚的崇学思想,使宁波地区人才辈出,在现代更是成为著名的”院士之乡“。和崇学相得益彰的是宁波人的向善之风,因此那么多海外的“宁波帮”人士回家乡报效桑梓,也因此今天的宁波成为“爱心之城”。 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整理和传播对一个城市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为此出一份力,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当我们面向未来时,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生存之根,既要源远流长,又要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