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在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受访时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她希望下一代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围绕雾霾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如今,接受过手术的宝宝已经康复,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环境污染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柴静说:“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我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我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这次深度调查,柴静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子,又要照顾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她同时表示,自己做这个调查并非像大家猜测的那样是“个人公司制作节目”,而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这件事情的,是我的几位朋友,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记录和分析的工作”。综合人民网等报道 柴静接受采访的部分内容: 记者:以一个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我是觉得特别亲切,但是你有顾虑吗? 柴静: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女儿?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记者:这一年你都去了哪里? 柴静: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记者:发现了什么? 柴静: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所以这次我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通过科学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结果,可以回答“雾霾从哪儿来”。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通过调研,我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我也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我们怎么办”是有路可寻的。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像解振华主任(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4年12月退休)所说,人类的教训和经验放在那里,证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 记者:是什么让你觉得大气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静:这一年我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他人,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而且认识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 去拜访石化行业的有关专家时,我说问题如果您觉得尖锐,请不要介意。他说没关系,你问的都是媒体和大众关心的,应该向大家公开,他也很坦诚。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环保与经济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公开讨论是前提,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点。 记者:遇到最大困难是什么? 柴静:应该是自己认识的局限吧。大气污染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刚做的时候,有人说这个问题跨领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感觉到了这点,担心如果说得不准确,对现实会有妨害,找了很多专家审校,但也无法保证精准,只能尽力而为。错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会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记者:那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柴静:我自己并不想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那有一种强迫性。小时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树根上,我奶奶没说什么,只是拿小铲子把肥皂水铲起来,埋在了别处———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据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