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近日,以“青春”作为鲜明标签的郭敬明正式宣布转型———进军科幻电影圈。对此,郭敬明表示,这不是“偶然的动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有计划的“战略”,早在2013年他就已悄然签约了一大批科幻作家,有意识地积累科幻作家资源,为未来进军科幻电影做准备了。 其实,盯上科幻电影蛋糕的远不止郭敬明———张艺谋正在筹备他的首部英文科幻片《长城》,周星驰也在制作他的第二部科幻片《美人鱼》,已预定了2016年贺岁档;另外,韩寒、陆川、黄真真、古天乐等导演、演员都表示了对拍科幻片的浓厚兴趣;就连马云也早已插足该领域,他此前被曝遍访狮门、迪士尼、派拉蒙、华纳、索尼等好莱坞公司,和《阿凡达》导演卡梅隆见了面,做这些事情的动因是,刚成立的阿里影业未来计划以拍科幻大片为主;去年11月,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15年24个新电影项目,预估制作成本最高的分别是6000万美金的《超新星纪元》、5000万美金的《流浪地球》以及4000万美金的《微纪元》3部科幻电影。紧接着,游族影业也公布了科幻片《三体》的宣传片;目前已经有20多本科幻小说的版权被卖出去了———多部国产科幻电影开拍与上映预期,给2015年贴上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标签,人们期待观赏到优秀国产科幻电影,同时期待由进口科幻片一统天下的局面会有所改变。 说到科幻电影,从《星球大战》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变形金刚》系列、《蜘蛛侠》系列、《美国队长》系列、《猩球崛起》系列,到《阿凡达》、《星际迷航》、《生化危机》、《超体》、《银河护卫队》……凡是在国内电影市场赚足眼球与票房的,几乎全是引进片,《星际穿越》就是在国内观众的一片“烧脑”的评价中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发展,观众对科幻片的热度在持续上升;在国内电影业资本充足、特技水平今非昔比的态势下,面对饥渴的市场需求,资本与电影人投资拍摄科幻电影的冲动,想控制都难———“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提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炉的。 面对“蠢蠢欲动”的资本与铆足了劲的电影人,在让人对中国本土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引发了这样的担忧:资本与电影人的集聚让国产科幻电影密集喷发,会不会重蹈当年“一窝蜂”投拍抗战题材影视剧的覆辙呢?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10年前抗战胜利60周年前后,影视界出现抗战题材影视剧投拍热,产生了数以百计良莠不齐的抗战题材电影电视作品,绝大多数作品质量平平,更有不少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细节上均经不起推敲的“抗战神剧”甚至“闹剧”,几乎毁掉了抗战剧的声誉。 据悉,目前科幻片最大的问题是编剧与导演人才的缺乏。众所周知,目前成功的国产影片以文艺型商业片和喜剧片居多,这方面重量级作家、编剧、导演的数量并不少见。但科幻是地道的舶来品,“五四”以后才出现原创科幻小说,在现代,除了上世纪70年代创作过《飞向人马座》的郑文光先生,以及上世纪60至70年代创作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的叶永烈外,再难有让读者有印象的作家和作品,与创作其他题材群星灿烂的作家群相比,实在是“寒碜”得很。目前,比较有名气的科幻作家,也只有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等区区几人。有科幻电影创作经验的导演更是寥若晨星。也就是说,科幻电影并非中国电影的强项。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沙锦飞的话说,就是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影视界对科幻缺乏了解,不知道科幻中的科学到底是什么,其实科幻不拘泥于科学知识,但又不能脱离它,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在尊重科学和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好故事;科幻文学创作人对电影工作也缺乏理解,不清楚电影拍摄与市场运作的规律。如果双方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那中国本土科幻电影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并不厚实基础上密集喷发的国产科幻电影,很可能让那些急功近利的投资人失望,也容易让观众倒胃口———如果失去了资本,尤其是失去了观众,科幻片还会有戏吗? 但愿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