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颖 通讯员 龚艺群 看到术后的儿子已能独自行走,42岁的卢华菊笑了。可笑脸上,掩不住几许憔悴。3个月前,这位普通的母亲为了挽救患尿毒症的儿子,毅然捐了自己的一个肾给儿子。 “儿子好了,家完整了,生活才有奔头。”昨天,卢华菊告诉记者说,她想得很简单,生活辛苦点没事,可家却不能散。儿子是希望,丈夫是顶梁柱,一个都不能少。 20岁儿子得了尿毒症 1995年,王文贤与妻子卢华菊离开老家贵阳,来到宁波打工。从挑黄沙、操作压铸机的体力活开始,夫妻两人在异乡辛苦地打工,希望有个安定的家。 慢慢地,夫妻俩积攒下一些积蓄,并在北仑区大碶牌门村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低矮的房子长住下来。他们的两个儿子也陆续从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 外人眼里,这样的生活颇显清苦,夫妻俩却甘之如饴。 然而,不幸却在2007年降临。那年,大儿子王俊被查出患有双肾结石症,经手术治疗后暂无大碍,能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和工作。 正当卢华菊以为厄运已经过去的时候,2012年,20岁的王俊在上班时突然晕倒。送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尿毒症。 再艰难,也没想过放弃 在儿子的病床前,卢华菊哭了一整夜。面对伤心欲绝的妻子和尚在昏迷的儿子,丈夫王文贤蹲在病房门口,抽着烟,一根接着一根。他知道,好不容易撑起的家,走到绝路了。 病后的王俊,每周要去医院做三次血透。没多久,家中几万元的积蓄所剩无几。再艰难,卢华菊都没有想过放弃。 “只要我们夫妻还有一口气,就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而耽误儿子的病。” 没钱了,夫妻俩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并将每一笔借款数目和出借人记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 “几千、几百,哪怕是5元、10元,都是雪中送炭的一份恩情。”卢华菊说,不管多久,这些钱一定要还清。 母爱让她割肾救子 2014年,常年进行血透的王俊病情加重,时不时地会休克。医生建议尽快做肾移植手术。 高额的手术费再一次横在了夫妻俩的面前。 “15万元,哪里来?”除去贷款来的5万元,剩下的缺口,夫妻俩只能到处去筹。 还未等凑齐钱,今年1月初,王俊的病情恶化,换肾手术迫在眉睫。面对稀缺的肾源,卢华菊和丈夫争着去做亲属移植手术配型检查,且都配型成功。 “不能让孩子他爹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倒。”卢华菊义无反顾地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给儿子。说这话的时候,她坚定无比。 1月16日,是母子做换肾手术的日子。手术前,母子俩被隔离,没机会说几句话就被分别推进手术室。 “我的儿子怎样了?”术后,这是卢华菊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 如今,卢华菊身上的刀口还经常会疼,可一瞧见儿子稚气尚存的脸,她就满心安慰,“儿子活着,希望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