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声 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暴疯语》:一部关注精神病患的情怀之作

  □章亚芬

  

  聚焦于精神分裂命题的影片注定是难拍的。《暴疯语》虽然还是走港产电影较为擅长的悬疑、惊悚外带点恐怖的路子,但试图将一个精神病患的犯罪题材拍出新意和内涵,对李光耀这样的香港新锐导演来说,不啻是一场严峻考验。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都市中,不管你是否适应,外界始终有着似乎一成不变的快节奏和重压力。而很多外表看上去光鲜明亮、意气风发的精英白领置身其间,其实多少会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比如:洁癖、抑郁、妄想等。在一个人人皆可能患上些心理隐疾的氛围里,一旦被附上了“精神病患者”的标签,那么他生活的艰难便可想而知。《暴疯语》明显是带有社会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选择从一个相对暗黑的角度进行切入,目的是要将精神病患的问题拎出来,引起更广泛群体的关注。

  影片从一桩杀妻案开始,刘青云饰演的范国生因蓄意将妻子推下阳台致死而被起诉。但一纸宣告其患有严重精神病的医学报告使他免于牢狱之灾,改为进医院进行治疗观察。三年以后,范国生出院。然而社会对于一个精神病康复者,尤其是一个杀过人的精神病康复者并没有什么“宽容”、“怜悯”可言,有的除了异样的目光外,也只有“避而远之”。而随着情节的演进,故事的焦点徐徐转移,矛盾最终落于范国生的主治医生周明杰身上。影片设置了不少技巧,来探索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电脑、书籍、镜子、封闭空间等富有隐喻色彩的物件。尽管如此,一些对该类型片并不陌生的观众还是早已从黄晓明过于具有暗示意味的表演中猜出了剧情的后续走向。比如周明杰在办公室里看到一对母子的虚幻场景,范国生意欲跳楼自杀的桥段,还有两人此前的一些对白和状态都指出:周明杰的“病”也许更甚于他的病人。

  《暴疯语》没有单纯将精神病患者作为一种物化的研究对象。而是借用镜头以设身处地的“代入”效果去探究精神病因,真正深入到这一部分社会边缘人群的内心中去考察案件的真正骇人所在。同时,影片也揭示出了精神病患在现实中所处的危险地位。这种“危险”既是针对精神病患而言,也同样覆盖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健康人。就前者而论,精神病患们一方面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被误解,被嫌弃,被歧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自身迷惘的无奈,难以自救以求解脱的苦恼。而对于后者,一旦精神病患病情发作,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转变为社会的施害者,那么遭遇危险的很可能就是任何一个无辜的人。而要将两者之间的对立缩小,甚至消弭,只能依靠医学上的检测、治疗和全社会在情感上的理解、关爱。

  在此片中,演技派的刘青云一如既往地出色,准确把握住了角色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绪。不管是凶残的肢体暴力,还是洞察玄机的幽微,都演得丝丝入扣。特别是杀妻子时的癫狂,出院期间忠厚脸庞下那份叫人难以揣摩的神秘感,以及后来和对手间你来我往的博弈。相比之下,黄晓明的表演则略显僵直、生硬,时而给人一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雕琢之感。但客观来说,周明杰才是片中最难塑造的人物。黄晓明这次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演员“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点。在和刘青云这样高能演员的搭档中,他由于被对方的逼真表演调动起了潜能,所以表演上也颇有值得圈点之处。比如周明杰精神世界的坍塌并非瞬间之事情,而是有个积累过程。从紧张惶恐到焦躁狂暴,乃至挣扎自伤、奔溃绝望,黄晓明非常用心地诠释着这个精神病人的自我对峙和挑战。在密室那场戏重头戏里,他还是规范得体地将人物内心潜藏的理智善良和难以自控的分裂杀意相抗衡的激烈感呈现了出来,并带给观众一份真实而淋漓的震撼效果。

  其实揭开《暴疯语》所披挂的那件悬疑惊悚的外衣,就其内核而论,还是相当伤感的。精神病人?正常人?在重重生活压力之下,这两者之间的置换是那么的匪夷所思,又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作为医生的周明杰能够治愈别人,谁又来治愈他自己呢?在对精神病人更为彻底的救赎中,又何尝不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好在这部瑕瑜互见的片子在最后还是完成了导演的心愿的,那就是———呼吁社会大众在更加关注精神病人群体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抗压能力和情绪问题,面对现实,疗救伤病以保生理和心理上的康健。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