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玲 读书可以感知社会,了解自我。读书可以给人智慧,使人勇敢,让人温暖。那些文化人士大抵喜欢阅读,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对于读书,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胡适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点:读书为了生活。读书是为了获得应付环境、解决困难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获得一些思想的来源。第二点: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因为书是先人传给我们的知识遗产,我们只有在接受了这些遗产以后,并在这些遗产的基础上,方可发扬光大。第三点: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不读书便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读书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读书能力。 易中天对读书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谋生”,一种就是为“谋心”。有些人读完大学,找不到工作就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结果就读博士生,博士生读完还找不到工作,就读博士后,博士后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就不知怎么办了,这种人读书完全就是为了“谋生”。为“谋心”而读书,是为了给心灵寻找寄托与安慰。易中天认为为“谋心”读书才算是读书。读书需要一些“呆气”,也需要一点“灵气”。他建议大学生们要多读一点专业之外的书,文科要读理工科的书,法学、理工科的要多读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书。作为文科的研究生,起码要“通一经”,就是要通晓一本“经典”。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王安忆的读书观与她的创作观大体是一致的,表现为一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的整体。她很坦率地说:“我没有系统地看某一类书的习惯,也没有留下一本读书笔记。”她看所有喜欢看的书,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宗旨在“多”。“看一本扔一本”,这是王安忆的读书方式。她认为,扔掉的是书本,而留下的是人对书本深刻理解和书本对人的启迪。 鲁迅先生嗜好读书,他认为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课,不翻翻书,就有危险。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鲁迅谈读书很精辟:“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真正爱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凡嗜好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增加知识。我们自动地读书,请教别人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文化人士各有各的阅读观,虽然说法各异,但心灵却是相通的。他们在文字里提炼精华,吸取营养;在阅读中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体验着生命的意义,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