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德小学三年来坚持送上特殊礼物

老师上门为学生家庭拍摄全家福

  昨天,老师在电脑上处理全家福照片,后面挤满了想早点看到全家福的学生。记者 许天长 摄

  □记者 张颖

  

  12岁的王楠是镇海区骆驼街道敬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3年来,她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先看看挂在墙上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她依偎着妈妈,前排还坐着爷爷奶奶,一家四口在自家门前灿烂地笑着。

  “这可是学校老师特地上门,为我们拍的人生中第一次的全家福。”39岁的陈亚飞是王楠的妈妈,来宁波打工20年。从她口中,记者得知,敬德小学每年都会给被评为"校园之星"的学生家庭拍摄全家福,一坚持就是3年,已经给18个家庭送上了这份特殊礼物。

  给“校园之星”的特殊奖励

  敬德小学不大,只有6个班级,240余名学生,其中9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敬德小学。校长顾军宏刚处理完6张全家福照片,只差美术老师在照片上添加“福”字。原来,5月9日上午,他和两名老师又跑了6个学生家,上门去拍全家福。

  “三年见证了18个家庭的幸福。”顾军宏告诉记者,这18个家庭都是之前未拍过全家福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2012年,敬德小学开展“校园之星”年度评选,由各个班级推选一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秀学生。

  起初,校方考虑过发奖状,发学习用品,不过顾军宏却另有想法。“从孩子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那时,拍照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如今有条件了,可这些孩子大都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父母都忙着打工,压根不会考虑拍照的事。”

  为了不让孩子们的童年留下遗憾,他提出将上门拍全家福作为对“校园之星”的奖励,并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

  当年“校园之星”评选后,顾军宏就带着老师,驱车前往6个学生家,上门拍摄,同时进行家访。第一批“全家福”也因此诞生,包括王楠家墙上挂的这张。

  自家门前是最好的拍摄背景

  今年,这种坚持仍不例外。

  5月9日上午,顾军宏和两名老师驱车前往不同住所的学生家。一年级的冯静雅家是第一站。

  在下河村口,只见冯静雅的爸爸冯路在门口翘首等待着。这个憨厚的男子,前一天特地理了发。

  “家中不大,一眼望得到底,可每一处都收拾得特别干净。为了迎接我们,他们家还备了水果和饮料。”顾军宏说,看得出,冯路很重视这次拍照,一家五口都穿得很清爽。

  “他说,这是他们家第一次拍全家福。虽然背景是租的老房子,可他们笑得很动人。腼腆,害羞,却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很多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都是租房子住,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可不管住在哪里,家的温暖是不会改变的。”

  顾军宏觉得,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是全家福最好的背景。它就似一个记忆承载体,将感动定格在照片中,不随时间转移而改变。

  为拍全家福,家长乘高铁从上海赶来

  听闻读三年级的女儿王盼得到“校园之星”的荣誉,从安徽阜阳来宁波打工10多年的王士成有些激动。随之而来的却是担心,因为9日学校老师上门来拍照的那天,他却在上海送货。

  王士成是家中的经济支柱,由于经常跑长途送货,一个月没几天能和家人待在一起。他想到,有了全家福,以后他不在家的日子里,家人有个寄托和思念,于是他决定赶回来一趟。

  9日一大早,他就将车停在了上海,买了最早的高铁票回到宁波,回到在骆驼街道团桥村的家。与家人们坐在一起,微笑着在房门走廊上留下了人生中第一张全家福。过后,他又马上坐高铁回上海继续工作。也许,这就是“全家福”的力量,温暖、舒心、让人想融入。

  这张奔波而来的全家福,也会在近日被冲印成大照片,裱在镜框里。不久后,就会挂在王士成家中的墙上。

  从最初的单纯奖励,到家庭温暖的凝聚,上门给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拍全家福已不是作为“校园之星”评选的附属品,而是传达温馨关爱的桥梁。

  如今,在顾军宏的相机里,已有18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全家福。他知道,日后还会有更多温馨的画面来充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