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仪毅 青春的情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电影《左耳》的特别之处是不仅仅讲述一段校园爱情,而是几个人的成长故事,爱情不过是他们青春最重要的情节。也许有人会不满意电影男女主角的爱情线不够突出,其实原著里面他们的爱情真正开花结果也是在续篇里的。而在《左耳》电影里,他们的爱情只不过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走到了同一个归途,就像他们上的大学,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吧啦成为他们唯一的交集,他们因为爱着同一个人,而互相发现彼此的另一面。 就像张漾说的,他的心里存在两个自己,而李珥也是一样内心分裂。一个是标准的乖乖女,看到黎吧啦的时候,竟然没有产生情敌的仇视,而是因为向往和好奇而不断靠近她。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善良,更是因为内心的躁动,生活一直风平浪静的人,都会有触摸危险的冲动。所谓“坏女孩”有着潇洒畅快的魅力,“坏男孩”之所以吸引女孩们飞蛾扑火地靠近,大多相似。 作为青春片不可或缺的女一号,《左耳》没有了其他片子女主角的美貌和敢爱敢恨的性格,李珥的角色始终恬淡清纯。她的喜欢是远远地凝视与追随,却始终不说出口,哪怕是有过为了心爱的男生想变坏的冲动,也因为实在“做不到”而放弃。正如电影旁白所讲的那样,“上帝作证,我是一个好女孩”。比起动不动就堕胎的狗血青春故事,也许这样才更贴近我们真实的青春面貌。 看《左耳》时我在想,是不是每个青春,都有一个暗恋者?而《左耳》,明明就是一个暗恋者大联盟。李珥爱着许弋,许弋爱着吧啦,吧啦爱着张漾,而张漾是有心无情的浪子,一边冷酷,一边留恋世间。记得《万物生长》里有句台词,“爱情没有对错,只有真假”;《左耳》也有句台词,“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什么是青春?有人说,只要心不老,人生就永远处在青春的年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青春的年龄,那些瞬间,那些活泼伶俐的眼神,这辈子只有那么一次,过了就是过了。 羡慕《左耳》里吧啦的敢,李珥的韧……一群敢爱敢恨的少年们。影片的最后,并没有交待许弋的结局,也不知道张漾到底对李珥说了些什么。就如同我们的青春,那些曾爱过的人如今怎么样了,可能不会知道。青春告诉了我们什么,答案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怎么努力想去表达或重现,青春只是一段轻声的耳语,无法听清,同样,也无需听清。 电影《左耳》虽然不是部很成熟的电影,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技巧,可如同白描似的的风格和演员的贴合角色,使观影过程不像是看故事,而是看缓缓流淌的时光。《左耳》没有坚守七年破镜重圆的爱情童话,也没有男主角留学奋斗功成名就之后回忆青春的虚伪,虽然谁都知道“为赋新诗强说愁”是少年病态,但谁又能否认青春的伤痛与哀愁是不存在的呢?对生命的存疑体验而非追根究底、对自我的探索而非出卖、对不完美的接纳而非逃离,苏有朋是个好导演,他成功地呈现了丰富自足的青春以及真正小清新风格的审美与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