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文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日“神剧”
究竟有多雷

  ▲《向着炮火前进》中吴奇隆扮演的土匪“神造型”。
  《孤岛飞鹰》中的装备现代堪比“蝙蝠侠”。

  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穿紧身裙跳艳舞……近年来,各种“雷人”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而日前播出的抗战剧《一起打鬼子》更是出现“裤裆掏雷”的情节,被网友吐槽“奇葩无底线”。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获悉,目前,总局已就此事展开研究调查处理工作。

  偶像言情当道

  【剧名】《向着炮火前进》《青春烈火》

  【雷点】《向着炮火前进》中吴奇隆扮演的土匪雷子枫,留飞机头、戴雷朋眼镜、穿皮夹克、戴皮手套,骑着铁摩托,耍帅的同时与甘婷婷饰演的女主角大谈恋爱,打了胜仗还要躺在沙发上摆造型;《青春烈火》中几位演员颜值极高,造型布景时尚唯美,女演员穿低胸紧身短裙跳艳舞,被指是“不折不扣的偶像言情剧”。

  【点评】目前一些抗战剧引入偶像演员,服装造型也偶像化、时尚化,几集剧中换十几套衣服,剧情中加入了三角恋、家斗剧情等元素,被吐槽“抗日只是言情生活外的调味剂”。职业编剧韩静表示,抗日偶像剧减轻了抗战剧的历史厚重感,易陷入“胜利掌握在俊男美女手里,打仗靠摆造型就够了”的误区。“抗日剧偶像化是在为拓展观众群和该剧种寻找新出路,但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还要情节过硬,有历史根据,方能站得稳。”

  滥加低俗“荤腥”

  【剧名】《一起打鬼子》《边城汉子》

  【雷点】《一起打鬼子》中银妹与受伤的恋人棒子相依,牵引恋人的手伸进自己的衣服摸胸,又从裤裆中掏出了一颗手榴弹;讲述抗战到全国解放湘西剿匪的《边城汉子》中,被下了春药的寡妇黑屋中脱掉衣服,且台词直白雷人。

  【点评】在抗战剧中滥加“荤腥”,是低俗文化的潜规则使然。“为迎合低俗需求加入色情、暴力等元素,是影视作品不严肃的表现。收视率不能成为编剧和拍摄的唯一标准。”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影视作品不能以低级趣味吸引观众,而是要以思想价值和真实价值体现取胜。”

  违背客观规律

  【剧名】《永不磨灭的番号》《满山打鬼子》

  【雷点】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受伤的营长孙成海向天上扔了一颗手榴弹,竟把一架日本飞机打了下来;《满山打鬼子》中小英雄掏出弹弓,瞬间将鬼子身体射穿;《向着炮火前进》中主演表示要800里外打死鬼子机枪手,其机枪射程超过了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的直线距离。

  【点评】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弹弓神童之类的剧情,显示了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和收视率不顾起码科学逻辑的现象,也凸显了部分抗战剧被过分娱乐化、戏谑化的现象。影评人章杰指出,随意杜撰涉及国运兴衰的历史真实,是对历史和民族的不尊重。“对于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应予以合理整治,减少哗众取宠成分。”

  罔顾历史真实

  【剧名】《孤岛飞鹰》《抗日奇侠》

  【雷点】《孤岛飞鹰》是一部讲述1940年前后的抗战剧,却被吐槽“装备现代堪比‘蝙蝠侠’”,剧中频繁出现的突击车形似蝙蝠侠的“蝙蝠车”,而1943年、1975年才研发出来的手枪也频频露面。《抗日奇侠》中一名抗日英雄将鬼子撕成两半,铁砂掌、化骨绵掌可轻松对弈数十名日本兵,有网友对此吐槽:“若日军如此不堪一击,抗战何须持续8年?”

  【点评】抗战剧漏洞频出一方面显示了该类剧部分创作者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抗战史的隔膜。张宝义表示,与历史结合的文学影视创作最应遵守的就是真实性。“抗战剧不可被视为娱乐消遣品,而应强调创作的严肃性、批判性和思考性,承担其传播红色文化和重现历史的文艺职能。”

  濮存昕:艺术“杂草”该锄锄

  据新华社 “艺术需要娱乐大众,但要有度,不能哗众取宠到丑陋的地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期引发热议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情节出格的“抗日神剧”是艺术的“杂草”,规范艺术“园地”需要时常“锄锄草”。

  “在尊重商业文化、市场艺术的同时,别忘了讲规矩。”濮存昕表示,艺术要给人美的体验,引导向上的力量。“面对艺术市场存在的‘杂草’,要用锄头锄一锄,用剪刀修一修,艺术的‘园地’才能更美好。”

  作为一名话剧、电影、电视等“多栖”演员,濮存昕认为演戏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可看,第二层是可赏,最高层次是可品。“剧场艺术能够滋养一个城市的品格,提升民族气质。演员应该努力追求更高的层次,多演真正触动观众心灵的作品,提升观众的艺术品位。”

  数字化时代,电视剧和电影以低廉的价格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娱乐的方式,而戏剧等舞台演出因票价昂贵而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戏剧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挤压,戏剧如何生存?如何走向寻常百姓家?

  濮存昕谈到,从1977年开始从事戏剧表演,他深切感受到舞台的艺术魅力不可替代。“拷贝艺术永远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话对话、眼对眼、台上台下互动,舞台表演带给观众的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屏幕无法代替的。”尽管舞台演出消费价格较高,但对很多观众而言,晚上走入剧场,欣赏高雅的戏剧节目,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抗战历史岂能任意娱乐

  近日,原本默默无闻的抗战连续剧《一起打鬼子》,因“裤裆藏雷”的雷人剧情引发吐槽一片。无独有偶,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作品,屡屡出现手榴弹炸飞机、弹弓射杀敌人的离奇场景,现代枪械等也频频穿越以“大杀器”的姿态露面。观众对这些低级错误频现、过度以艳俗雷人情节吸引眼球、任意娱乐历史的作品,冠以“神剧”“雷剧”。

  “神剧”横行是对抗战历史的无底线消费。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原本应以历史事实为核心,展示我国军民在反抗日军侵略中艰苦卓绝、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但在“神剧”里,剧情被过度娱乐化包装,精神内核往往异化为武侠剧或偶像剧。在这种不良因素影响下,不少抗战剧情节安排一味追求离奇,对白设计刻意迎合新潮,甚至用低俗取代通俗,放大感官娱乐,却忽视对历史的忠实、对抗战精神的弘扬。

  “神剧”之所以无视社会效益和公共传播效果,背后推手是眼球为大、炒作即赢的不良“生意经”。一些编剧、导演刻意追求收视率,作品低质化泛滥,过度娱乐化色彩明显。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描述为唾手可得,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这无疑会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造成不良影响。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不是单纯的娱乐作品,不能像讲述神话故事那样天马行空,不能生编乱造,要恪守事实、保持艺术格调。只有忠于历史,才能讲好历史,才能真正体现中国人民抗战卫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才能正确反映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