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范奕齐 杨拥 陈荔 文 边城雨 摄 截至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在我市实施了近2年。在各级城管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推广部门的用心推进下,在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的市民越来越多,涌现出了一大批垃圾分类达人和优秀家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看他们是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的。 自己做好 还兼做志愿者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江北北岸琴森社区,一走进小区就被清爽整洁的环境吸引,楼道下都摆放着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这个小区,活跃着一支垃圾分类推广志愿者队伍。说他们不仅自己努力践行垃圾分类理念,还不遗余力地在社区里推广垃圾分类工作。 “能够做点对大家有益的事情,我感到很开心。”退休教师王志佩如是告诉记者。她现在是北岸琴森社区垃圾分类推广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上午10点,当记者走进王阿姨家时,王阿姨刚好在打扫卫生。记者发现,王阿姨家的垃圾桶有好多个,而且个个颜色不同。王阿姨介绍说,这些垃圾桶用了快2年了,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期的时候,从环卫部门设在小区的摊点上领的。和外面的分类垃圾桶一样,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盛放不同的垃圾,像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骨头等厨余垃圾,会放在绿色的桶里;其他垃圾放在黑色的桶里。 王阿姨告诉记者,生活中还有不少垃圾是不能乱扔的。比如废电池,王阿姨的做法是装进罐子里,等罐子装满了,再扔进小区专门放废电池的垃圾桶中。对于不穿的废衣服,则有专门的旧衣物收集箱,除了内衣,什么衣服都可以扔到这里。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会集中收回并分拣出那些比较完整的衣服,捐赠给慈善机构。 作为楼道小组长,王阿姨每两个月会向自己所负责的单元居民分发一次厨余垃圾袋,同时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每次都会亲手发到住户手中,让住户签字确认。有些住户比较忙,不容易碰到,我会跑上好几次,直到送到住户手上为止。”王阿姨说,经过志愿者们的努力,现在北岸琴森社区的2000多住户都已经参与到了生活垃圾分类中,“为了让小区居民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作为志愿者平时不但身体力行地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还会经常协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王阿姨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 “外甥女五年级了,平时喜欢帮我做垃圾分类,现在她知道的比我还多呢。”王阿姨捧着一本垃圾分类的宣传册告诉记者,外甥女把宣传册上的内容几乎倒背如流。 小区居民徐桂萍阿姨也是北岸琴森社区的首批垃圾分类推广志愿者。从2013年10月份开始,她就一直在小区内宣传垃圾分类。 “垃圾分一分,生活美一美”,徐阿姨经常与其他志愿者们一起碰面开会,讨论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和物业商量如何更好地执行垃圾分类工作。她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连七八岁的小孩子都学会监督大人是否乱扔垃圾了。” 全家总动员 共同来分类 “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刚开始只是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这个行为让孩子有环保的理念。”昨天下午,家住北仑牡丹小区的郑鸿先生告诉记者,没想到这样简单的想法,却让他们从2014年6月份开始,坚持垃圾分类300多天了。这份坚持,让他们一家深深感受到了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 牡丹小区和里仁花园是北仑最早试点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两个小区,郑鸿一家也是在宣传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渐渐被这个有利自己有利环境的理念吸引,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只要社区有宣传讲解,我们一家有时间,都是全家一起去听讲,真是获益匪浅。”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郑鸿一家还是遭遇到了不少小麻烦,“主要是习惯问题。刚开始什么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真的搞不清楚,等弄明白了,已经全部在一个桶里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郑鸿笑着跟记者分享:“实行家庭分工,这个时候,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立刻体现出来了,经常是她提醒我们,这个垃圾应该放在哪里,而我主要负责监督工作,老婆是实际操作的第一人选。”为了更好地实行垃圾分类,都是上班族的他们,还特意提早五分钟出门,实行“四分法”归位垃圾。“其实这是对孩子进行环保理念教育,是对家庭协作精神的促进,以及以一家的点滴之力对整体的环境做贡献。”郑鸿一家现在已经是小区垃圾分类的“名人”。 郑鸿最后呼吁,“希望所有开始垃圾分类的家庭都能坚持下去,度过了开始的不习惯,变成习惯就是一种胜利。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帮助更多的家庭、社区、企业投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 用心学 都能做得到 “我今年70多岁了,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用心学,都做得到的。我们应该做好垃圾分类,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良好的环境。”前天下午,家住江东区华严社区雍和园小区4幢9楼的朱师傅告诉记者。 朱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小区是2013年9月份开始生活垃圾分类的。刚开始,他们听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宣讲之后,感到一头雾水,生活垃圾还要分得这么清,真是太难了。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知识的增多,他发现这项工作实施很有必要,于是身体力行推广起了垃圾分类。 朱师傅的老伴告诉记者,刚开始在家里搞垃圾分类时候,经常犯迷糊,拿捏不准的时候,他们就打电话向社区工作人员请教。同时,江东城管局还找来了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上门给他们服务。对于搞不懂的问题,朱师傅和老伴就记在本子上,等大学生来了,再一条一条地请教。不到一个月,老两口就熟练地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技能。 记者在老人的家里看到,厨房里有一个垃圾桶,用来盛厨余垃圾,客厅里有一个垃圾桶,用来装其他垃圾。对于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两个老人都细细地分类收好,可回收垃圾统一卖给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有害垃圾则投到楼下的有害垃圾桶里,让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通过推行垃圾分类,我们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在我们的带动下,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投身垃圾分类了。现在看到小区里的垃圾越来越少,养成垃圾分类意识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真的非常开心,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文明。”朱师傅最后说道。 家庭参与度高了 垃圾分类 就成功了一大半 市长卢子跃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市垃圾分类动员会上说,垃圾分类想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配合和参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积极参与。 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处长余宁介绍,居民区的生活垃圾基本分为四类,即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绿、蓝、红、黑色垃圾桶。厨余垃圾占市民生活垃圾的一半多,如果能将厨余垃圾单独正确地分类出来,就已经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家庭的参与度高了,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据悉,今年我市将大规模地在居民区、机关、国有企业及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届时垃圾分类收运覆盖面将达50%。截至目前,我市八区共有12个街道、8.1万户居民参与到了垃圾分类事业中,其中5.6万户居民已经实现分类收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