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
|
② |
|
③ |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许忠亚 文/摄 日前,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技能节开幕,全校2000多名学生全部走上赛场,拼起了才气。 调酒技艺、电路安装、机器人制作、网店设计……近40项技艺相继亮相,技能节不仅是赛场,也成了同学们展示技能的舞台,人人都能展示一技之长。 正如张国方校长爱引用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这是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的教育理想。围绕这个理想,学校大手笔进行课程改革,基于学生差异,提供选择性课程和专业,实行分层走班,打造领先的模块化教学,让学生都有一技之长,用自己的社会贡献,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 图①②:学生在实验室。图③:北山游步道的学生志愿者。 实验室不上锁,每天对学生开放 13数控的张祖航没想到,自己一下子成为了学校的名人。 上个月,张祖航作为主力队员,在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公开赛中,获得了冠军。张祖航和他团队,一时成为新闻人物,被宁波多家媒体报道。 得意之作是两个高大上的机器人。迷宫机器人通过超声波模块进行位置识别,能在任何迷宫行走自如;搬运工机器人的机械臂运动自如,夹住目标就往自己的物料仓中放,动作干脆利落。 张祖航说,今年暑假,他们还将代表中国队,参加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这是世界性的赛场,真的非常期待。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教中心为学生建起了高大上的创新实验室。8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有时髦的3D打印机,数控加工机床,电焊……等等。 创新创意社团指导老师李政说,实验室不设门槛,每天可以说是不上锁,对每个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实现创意的平台,让学生们尽情探索和实验。 除硬件投入外,指导老师每周还为学生开设创新创意课程,讲创新思维、教编程知识,学生按学时拿学分,即培养了兴趣,还拿到了学分。 为残疾人设计的头控鼠标、电缆断点查找仪、乒乓发球机器人、感应式便携垃圾桶……仅是近三年,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的同学们拿出了几十件创意发明,学校连续五年拿到浙江省创新大赛一等奖。 风生水起的创新教育、社团文化也助推了学生就业,因为同学们善思考、会动手,特别受企业追捧。在学校招聘会上,出现三四家企业抢一个学生,是常有的事。 先学通识课程,不用急着选专业 小王是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第二学期,他将会换个专业,这个改变,基于学校提供的课程设计带来的可能性。 去年,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成为浙江省6所首批中职课改试点学校之一,在课改方面,率先全省先行先试。 新一轮中职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给学生提供“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学制、模式等,但所有选择最后落脚点,都在学校提供的课程服务上。 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的课改工作,正是打造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副校长陈曙东说,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基础,每门课相对独立,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性不匹配,前面的课程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样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很难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阻碍了学生的选择。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合理选择,学校在第一学期课程设置上采取“群+1”通识化体验教学。学生进校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选择,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就体现为某一个专业群。 比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它包括数字媒体、平面设计、网络技术等专业。群内专业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通识化先是把这一专业群呈现给学生,第一学期信息技术类的基础课程,开设平面设计、数媒技术、网络应用三门通识课程,减少理论、强调体验。 陈曙东表示,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为第二学期的专业选择打基础,同时也拓宽了专业学习眼界。学校利用在校专业资源,在任选课中为学生提供一门其他专业的通识课程。如信息技术类学生还可以任选“机械加工”“会计实务”“自动控制技术”等跨专业通识课,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体验和选择。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在体验选择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进入专业核心模块的学习。 专业课多位老师同时授课 文化课改革不小,专业课动作更大、更新鲜。 在中职学校,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不二法门。 在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上,宁波职教中心学校彻底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采用全新的“模块化教学”、“项目学习法”,让专业课焕发新的活力。 徐瑛介绍说,所谓模块化教学,就是打破专业课的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以模块化,以项目推进的方式组织教学。 实际上,改变源于传统模式的诸多弊病。 徐瑛说,原来,数控专业的学生要先学制图,再学二维,再学三维,相关的专业知识都是分散地学习,专业知识是分解开来一个一个地讲解。“问题是,一些学生学完所有课程还是不会做,这不是1+1加起来,就能动手做好的。” 现在,实行模块化教学,发挥每个老师的特长,按项目整合教学资源,经常是一门专业课有两三个老师共同上课,中策等企业的工程师也走进课堂,给学生提供企业实景教学。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学生说,网店运营推广、网店装饰、图片摄影与处理以前是三门课程,现在变成电子商务的一个学习项目,有11个课时,3个老师来上课,这样交叉的知识可以融合起来学习。 谈到项目教学法,徐瑛最大的感受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动手能力比以前提高了。 2015年,专业技能考试成为了高职考“必修课”,改革的优势就进一步显现了:数控专业刘伟同学在最近的浙江省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中以149分位列全市第一(满分150),该专业所有考生的平均成绩居全大市第二。去年的高职考试中,该校考生的升学率为100%,其中汽车专业的本科率达20%。 每个班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班级公约 今年上半年,在江北区北山游步道上,学生志愿者清理游步道的身影,成了游步道的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这是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14制冷3+2班的同学们,他们自愿组成了古道环保志愿服务队。每个双休日的下午开展志愿活动,每半个月一次。 周末的时候,他们手里拿着火钳和垃圾袋,仔细清理山道垃圾,塑料瓶、废纸巾、瓜皮果壳、烟头……这群90后们,用实际行动倡导环保理念,让游客们称赞不已。 一名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的,在家里一个个都是宝贝一样,看到这群孩子,让人很欣慰,他们身上有一股健康向上的美。 在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该校实行自主管理德育模式,打造班级“三色文化”:以本校文化为底色,以传统文化为本色,以专业文化为特色。学校就像是一个大染缸,同学们天天浸染在向上的文化氛围中。 “我们所有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公约、班旗,有自己奋斗的口号。”该校政教处主任傅红说,学校还策划大量传统节日活动,在所有年级开设书法课,每周二、周四让同学们练习硬笔书法,抄写《三字经》、《弟子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文化特色则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已经走出了校园。 该校汽修专业申请为爱车护车特色班级,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校老师和周边社区居民的汽车做维护、保养;电子商务专业以微公益为班级特色,每月都有微公益主题,通过可回收垃圾的收益,结对帮助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主管理,通过文化牵引和人文管理,让同学们有思想、有辨识能力、有批判性思维,这样走出校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发展的很好。”校长张国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