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校办公司里,同学们正在忙工作。 |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许忠亚 文/摄 掐指算起来,高二学生邬晓东已有9个多月,没进教室上一堂课了。邬晓东是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去年他和班里8名同学,离开了课堂,成为了校办企业的全职员工,试水学校“做中学”的课改探索。 完全脱离传统课堂,从实训中学习专业课。对这一教改的大胆探索,学生和家长怎么看?这样的课改是否合理? 中职生在校办企业当起全职员工 邬晓东的选择,源于去年校办企业的一次招聘会。 这家公司名叫宁波市莫等闲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事数字媒体、网站制作、平面设计等业务,公司设在学校的一幢教学楼内。 去年下半年,学校探索新课改,尝试“做中学”育人模式,公司负责人来到与公司业务吻合的数媒专业招聘,最终邬晓东成为首批学生员工。 实际上,高一时的邬晓东并不是一个好学的学生,枯燥的文化课让邬晓东疲于应付,对学习也渐渐失去了热情。 来到公司后,邬晓东成了一名全职员工,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上班,和指导老师一起面向社会承接业务,拿薪水,专业课则是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 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课程,即使是最常见的体育课、社团活动。 邬晓东说,从最开始的三脚架怎么摆,摄像机怎么开,到后来的后期制作,都由专业老师手把手地教,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习和锻炼。 邬晓东很享受这种方式,迟到的毛病也改掉了。“公司管得很严,我不想被开除,所以现在基本上不会迟到了。” 一次“更彻底”的实训课程 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凌霄看来,邬晓东这一年的工作经历,就是一个新的实训课程,只是它“更彻底”。 陆凌霄说,职校一直有个困惑,就是教学没法和社会真正接轨,学校里教的内容有滞后性,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 而校办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和产学研结合平台。“这8个学生专业是拍摄与制作,我们就把真实的社会需求接到学校来。以前他们是交作品,交作业,现在他们交的是产品,是商品。” 陆凌霄说,学校可以创设这样的体验平台,让同学们体验真实的公司氛围,现在他们面向的是校外企事业单位,不再是学校和老师。所以,每个承接的项目都是最真实的职场经历。 实际上,去年招聘的首批学生员工共有10人,因为两名学生不遵守公司纪律而被淘汰了。 陆凌霄说,淘汰掉一部分学生,这是规范的公司化运作,可以营造真实的职场体验。 不过,让学生试水“做中学”,并非完全放弃上课。这些学生都是从高二学生中招聘,而且都是已确定就业方向的学生,他们在高一时已学完了基础文化课。 到底效果如何,需时间来检验 完全脱离传统课堂,不再系统学习专业课,这个大胆的探索,学生和家长怎么看?这样的课改是否合理? 陆凌霄说,课改实施前已告知学生家长。不过,他们大多对此不置可否,没表示明确反对,也没说支持。“他们也在观望状态。” 陆凌霄坦言,虽然学校在专业课设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但相关规定对专业必修课占总课时比例有一定要求。 “到底效果好不好,还要时间检验,只能先摸着石头过河。”陆凌霄说,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在行业里成为有竞争力的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说明这个模式可以。而是否扩大规模,也要看最终效果。 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科研室主任闻达人说,根据专业的特点,比如操作性特别强、职业素养要求特别高的专业,这样的探索也许是一条路子。 闻达人讲到身边的一个案例,他的一个亲戚正在上海财经大学读研究生,与众不同的是,这名研究生一进学校就到一家金融机构实习去了,学校的课都放在晚上,说明大学里也侧重实践。 不过,闻达人认为,这种探索的步子很大,只能部分尝试,而且是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尝试。与此同时,最好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理论、系统化的知识,比如下午放学前的一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