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新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近40年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够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 “是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要修改了!”王巍在发布会后称,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这个工程今年年底会告一段落,我们会拿出报告,(相关部门)应该对教科书进行修改。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续写家谱,是更早的家谱。” 对陶寺遗址的发掘有两个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的发掘和研究将陶寺文化为分早、中、晚三期。 当时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铜铃、朱书文字等珍贵文物相继出土,震惊了世界。但也遗留下几个问题:陶寺到底有没有城?被埋葬在大蓝中的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场所在哪儿?陶寺遗址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第二阶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寻找城墙为中心。 2002年之后陶寺遗址发掘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后又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 它是黄河中游进入早期文明的实证 在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陶寺文化中期城址被发现。城址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紫禁城的面积。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早期小城城墙、宫殿区、王级大墓、观象祭祀台、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宫城等一个个建筑基址和玉钺、玉璜、玉兽面等文物被发现。 王巍认为,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都与尧都契合。虽未发现确凿的证据,即文字的记载,但陶寺作为尧都正在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也认可多数专家的“陶寺就是尧都”这一观点。 他说,“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说史学当中的‘尧舜禹’的尧,他的根据地,他的中心所在,都城在平阳一带,指今天临汾一带。陶寺发现的‘观象台’,证明了《尧典》中讲到的尧让羲和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来推进指导农业的发展,与陶寺观象台能够对应上去了。” 王巍表示,陶寺遗址发现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可以确认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的实证,说明早在夏王朝建立,进入王国文明之前,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三国文明阶段”。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本报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