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遭日寇偷袭,16名英烈长眠梅园丘

  梅园丘战斗纪念碑。记者 龚国荣 摄
  姚选咬(左二)指着“暂三纵”南渡北撤时使用的木船,讲述梅园丘战斗。记者 龚国荣 摄

  □记者 张颖

  

  “一场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16名抗日指战员壮烈牺牲。”

  姚选咬,已有88岁高龄,但对儿时发生在余姚市临山镇梅园丘的一场战斗记忆犹新。1941年12月12日,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抗日的号角在这里响起。红色土地上的坚毅决心,随着岁月延续至今。

  血染的红色土地 

  梅园丘泛指余姚黄家埠以北地区,当时是一个较大的港口,现隶属余姚市临山镇兰海村。作为曾经的抗日热土,后人从未忘却过英烈曾作出的贡献。

  1986年,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些抗日英烈,在余姚市临山镇梅兰江桥边,建起了“梅园丘战斗纪念碑”。

  近30年过去,纪念碑在风雨的洗礼下,略显沧桑。全碑高225厘米、宽62厘米,厚14.5厘米,金黄色的碑文“梅园丘战斗纪念碑”,由原“暂三纵”司令员朱人俊亲笔题写。石碑背面记录着“暂三纵”在梅园丘战斗中的英勇事迹。

  轻抚纪念碑,仍能清楚地读出陆阳、奚兴章、陈三拜等部分烈士的姓名。

  “这里掩埋着十六位外乡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背井离乡,在梅园丘勇战日寇,直至流尽最后一滴鲜血,长眠于梅兰江畔。”碑记中提及,战斗中牺牲的大部分战士姓名已无法考证。

  昨天,雨,淅沥沥地下。纪念碑所在的碑址地,被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在这块坐北朝南、全址占地154平方米的空间里,能浓烈地感受到“英雄浩气万古存,先烈精神千古在”的气息。

  在纪念碑的正南方,设有楹门,门坊用青灰色花岗岩镶贴。与楹门相连的护墙顶部用翠绿色的琉璃瓦点缀,飞檐微翘的上方有“名垂青史”四个大字,巍然肃穆。

  如今,纪念碑址已成为余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远处的战斗地,虽被改建成现代化村镇,但依旧闪着红色光辉。

  遭遇包围激战梅园丘

  因梅园丘地处上虞、余姚、慈溪交界地,当时临近海涂的姚选咬的家,就成了“暂三纵”登陆后不时转移的落脚点。就在那些日子,村里的人和抗日部队的指战员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

  提起那场战斗,老人有些悲痛。

  1941年12月上旬,“暂三纵”司令员朱人俊前往上海,部队由方晓负责。一天,方晓率总部、特大、三大到达余姚、上虞的交界处十六户,二大、干训队(班)由临山南面的梨巷(自然村)到达黄家埠。

  同年12月12日清晨,浓雾弥漫。驻扎在五夫的日寇在汉奸引领下,借能见度仅有数十米的大雾,伪装成渔民,隐蔽在当地农民引海水入盐田的水渠内。这些水渠冬天都是干涸的。

  “谁!”“暂三纵”的哨兵隐约发现渚丁丘引水沟边有人影行进,随即鸣枪示警。枪声过后,未见动静。由于十六户村是钱塘江上的一个小港口,天未亮村民结队下海涂是常有的事,哨兵猜测可能是村民。

  随后,又有三个岗哨陆续发现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可疑人员,因朦胧的雾气未能清楚辨析。

  谨慎的我军为保证安全,根据“疑似敌人”的情报下令部队东移。不料,行至梅园丘时遭遇日军突袭。

  原来,狡猾的日寇在听闻哨兵鸣枪后就跳到干裂的引水沟内,窥视我军动向,后又沿着海塘盯梢尾追,一步步抢占有利地形,准备偷袭。

  此时,雾气散去,东移部队近八十人完全暴露在日寇的火力下。

  在危急时刻,第三大队大队长陆阳立即命令队伍散开,指挥还击,边打边向南撤退。但他不幸右腿中弹,后被追赶而来的鬼子连击数枪,年仅23岁的他壮烈牺牲。

  在日寇强大的火力扫射下,16名指战员陆续战亡。

  听到梅园丘方向有激烈的枪声,驻在黄家埠的“暂三纵”二大队听到枪声,马上过来增援,除部分兵力占领黄家埠东西两头的大堤外,其余人全副武装增援三大队。

  谁知,途中因一段土堤中断,提前埋伏于此的日寇用火力封锁这个缺口,并趁机全部向西逃回五夫据点。

  战斗结束后,民主保长陈元生带领乡亲为烈士擦干血迹,白布裹尸,按当地习俗祭奠烈士们直至拂晓,后在梅园丘附近、临山西边掩埋了烈士遗体。

  那一段历史,深深地印刻在姚选咬老人心中。至今,能让老人真正触及的,是当时“暂三纵”南渡北撤时残留下的破木船。仿佛,那些曾对着他微笑的指战员们,又一次来到了他的家。

  (感谢余姚市党史办、十六户村党总支提供本文相关资料)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