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纪念馆里的谢飞照片。 记者 龚国荣 摄 |
□记者 张颖 盈盈笑眉,顺着柔软短发,身着整洁军装。十六户村在建的红色纪念馆内,挂着这样一个女子的相片。她,叫谢飞,原名谢琼香,出生于1913年,一个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女红军,让十六户村村民口口相传的传奇女将。 当地百姓爱她,如亲人般暖心;抗日战士敬她,指挥起来不含糊;日伪敌军怕她,畏惧“谢团长”的威名。 老人们记忆中的“女团长” 关于谢飞与十六户村的故事,要从1945年说起。那年初春,谢飞开始担任中共余(余姚)上(上虞)县委书记兼特务营政委,在指挥攻打日军在谢家塘设立的据点大捷之后,率部队进驻黄家埠镇十六户村,与日伪军展开拉锯战,屡打胜仗。 提起谢飞,村里无人不知,59岁的村民倪云狗告诉记者,8年前,他曾参与了关于十六户村革命斗争史实的资料收集工作。从很多高龄老人的回忆中,核实整理出关于谢飞停留的点滴。 1945年5月17日,日、伪军300余人渡曹娥江进攻余上地区,谢飞率领特务营迎战,打死打伤日、伪军100多人;同月下旬,谢飞得到情报,驻五夫日军据点将举行寿宴,她晚上领兵袭击日军据点,炸毁日军岗哨、军用卡车和三轮摩托车,吓得日军不敢轻易扫荡,且一听到“谢团长”便闻风丧胆。短短时间内,谢飞率领的队伍从200多人扩大到600多人,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地方抗日武装的一支坚强劲旅。 辣椒妙计攻破敌军碉堡 多次赢得战斗胜利,让谢飞的名声越发响亮。抗日指战员们也打心底佩服这个女将。她稳,不轻举妄动;她准,不到弹击距离不任意投弹打枪;她狠,在冲锋拼杀时常首当其冲。 1945年6月上旬,我新四军浙东纵队乘胜前进讨伐敌军。敌人死守许岙山头的20多个碉堡,特别是敌军吹嘘的“锦锋堡”,连迫击炮、榴弹都无法炸毁。 随后,在战术会议上,谢飞提出“辣椒战”的妙计,即四周燃起干柴和辣椒,进行火攻烟熏,迫使敌军投降。这一妙计得到刘亨云参谋长的赞同。 随后,谢飞命令十六户支部秘密收了20麻袋干辣椒。不到三天时间,干辣椒由3组十六户村民兵分别送往惠丰城外的指定地点。一切就绪,待风向适宜,我军待命主攻的30多名敢死队员,冲过敌军火力网,把干柴、干辣椒送到碉堡下点火燃烧。一股股浓烟伴随缕缕火舌随风翻滚,吹入敌人的碉堡内。强烈的辣味和熏人的浓烟,令盘踞在碉堡内的敌人一片混乱,举手投降。此时,浙东纵队重点突破,多路进攻,余上特务营配合主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完全胜利。 铁的部队不欠百姓一分一厘 十六户村党总支书记王建锋告诉记者,十六户村的地理位置很特别,是余姚、慈溪、上虞三处的交界点。 “那时,作为浙东根据地中浦东、三北、四明三大地区的重要节点,十六户村成了抗战队伍北撤南渡的重要渡口和抗战物资生产、集散的重要基地。”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身为中共余上县委书记兼特务营政委的谢飞,更加明白军民是一家的重要性。 对待百姓,她只是一个贴心的首长。军民情再深,部队的纪律也不容忽视。在回忆录里,记有这样一件事。1945年6月,谢飞带特务营夜袭五夫日军据点后,已夜深人静。为防止敌人杀回马枪,当晚她亲自巡查岗哨,发现十六户一岗哨两士兵,在偷嚼村民田里的甘蔗。发现后,她教育了两哨兵,向蔗农“负蔗请罪”,并各赔付了20支甘蔗钱。这件事后,百姓对这支有铁般纪律的部队赞赏不已。 点点小事,在百姓心里烙下了记忆。如今,十六户村的新一辈再难从老一辈口中听闻谢飞的故事。好在,有着足够的可靠的回忆录,供他们了解这块革命土地上,曾踏有“谢团长”的足迹。而且,村里的红色纪念馆里,也留有翔实的历史见证。 在十六户村虽只停留了半年,“谢团长”却这样被老人们喊了60多年。谢飞也没忘却过这段深厚的军民情。2007年,94岁的谢飞从北京再次致信十六户村父老乡亲,关心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亲手写下“红色十六户”的题词。这幅题词,如今存放在十六户村红色纪念馆内,成为后人讲述历史的佐证。 感谢余姚市党史办、十六户村党总支提供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