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州区塘溪镇堇山脚下,梅溪水库上游,有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童村(原名“童家岙”)。上世纪,这个总人口仅2000余人的村庄,却培育了70多位教授或教授级专业技术人才,被称为“教授村”。其中,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就是从此走出。 记者上周去的时候,正下着小雨。登至堇山山腰处俯瞰村景,只见白茫茫的雾气下,陈宅老屋矗立,错落有致,有的自成一体,有的多座成群。屋顶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成片的青砖黑瓦让村子充满浙东古韵。 下到村里走一走。印象最深的是几棵古樟树,每棵约有4人合抱粗,点缀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见证着童村的岁月沧桑。一些溪坑边仍保留着古老蓄水池,当地人称它为“石水缸”,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后,“石水缸”至今仍延续原有的山林消防、饮用水和日常洗涤功能。走近老屋,青砖爬满了绿苔,枝蔓掩映着精雕细刻的石窗,“月照樟林古,池连草色青”,生动地描绘了童村独特而优美的风景。离村不远的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则赋予童村一种新的内涵,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守护着自己的个性。 游览名人故乡,名人故居自然是必去之地。位于村内弦溪西侧的童第周故居,是个晚清风格的小四合院,两层主楼坐北朝南,前进为平屋,东、西两厢房为矮平房,四周屋檐铺长条阶沿石,中间天井用鹅卵石铺筑花卉、如意等。整幢建筑布局规正有序,用材不大,装饰朴素耐用。至今故居内还保留着陈旧的凉床、书写台、座椅等童第周小时候的生活、学习用品。 “节假日期间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少,多是由中小学校组织而来的学生,偶尔也有成群结队的国外友人。”在童第周故居负责访客登记的童大爷告诉记者。据悉,塘溪镇的4座名人故居自2010年修缮布展完成后,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走出故居,行走在童村古意盎然的山道,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满眼的绿。“习惯了好山好水的游客能被朴素的乡村风景所吸引,定非简简单单的名人效应。”与记者同行的游客感慨。 记者 谢舒奕 通讯员 钱建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