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飞 人若是有些爱好,那是幸事。因为有了些许爱好,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过于单调。但是,爱好过于繁多,又好似车轱辘上了发条,永远闲不下来。我就是如此。 我无事爱摆弄管弦,兴起也曾贩牛买蟹,但这些爱好都要受到家人的限制,因为,管弦之声过于哀怨,越是投入,越是不行,因为家里老人不肯;贩牛买蟹起早摸黑,替朋友省钱,自己却要受累,难怪老婆大人不满。为了考虑和谐,做这些事,我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诸多爱好中,唯有“游走”这一嗜好鲜有人干涉。这个爱好也像如今保护“非遗”一般倔强而顽强地保留下来。 记得游玩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刚毕业的那次暑假———宁海、奉化、象山的三地合游:奉化同学到宁海集中,随后,两地同学直奔象山———西周、下沈、丹城、石浦……一路走,一路游。那时还没有手机,见面没个招呼就成“低头一族”的事情是没有的。大家凑到一块儿就拉家常、吹牛皮。一大帮人吃了东家吃西家,坐了公交坐三轮。每到一处,大人们像招待贵宾一样拿出好酒好菜,我们也毫无顾忌,嘴上“阿姨”、“叔叔”叫得那个甜。那时候,我们的随身装备没有现在来得那么电子化,顶多一个BP机,但是,我们觉得那么快活。 滚雪球似的,到了象山之行的最后一站石浦,人数已经蹿升到20多人吧。不记得那天吃了什么海鲜,只记得我们那晚是睡在一个女同学家。两间两层楼房坐落在一个橘园中,海风夹带着浓重的腥味也蹿到橘园里来。那时候总是睡不着,大家团坐在一起,一聊就是一宿。 第二天,我们又从石浦轮渡到了长街,继续第二站———宁海之游……第三站———奉化之游…… 时间过得真快,那次开心的游玩已经过去有20年了。其间,我们也组织了三次同学会:2000年奉化同学会、2005宁海同学会、2010年象山同学会。时光走远,之间的距离也拉大了。20年前,一辆车下来好几十人,现在,10辆车也走不下来11个人。同学会变成了车聚会。不要说时光冲不淡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那是对重情义的人来讲。而对很多人来说,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时光的冲刷。毕业之初的几届同学会,人就到得稀稀落落,更何况现今已有20年的间隔。有些人依稀还能听到一点消息,有些人则音讯全无。有好几次,奉化、象山同学之间的联系方式要我来告知,这个还真的让我哑然失笑。 说实话,我们宁海的15个同学,在毕业最初也没有多少走动。在一次偶然集体聚会中,大家商议要加强联系,也就这样,大家隔三差五地聚在一块。奔四十的人了,在单位、在朋友面前那都是一副严肃样,唯有到了同学那里,嘴巴咧得和番茄一样,那笑声可以通透好几堵墙壁。不仅如此,大家还约定每年暑假去外面游玩一趟。至此,什么舟山、安吉、苏州、厦门,远的近的,大家已经出游了7次。 游玩的日子总是开心的。善于安排的早就找好了线路;精通财务的早就搞好了预算;善于持家的早就去超市大包小包地买好了零食。其实,游玩还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大家心情欢畅。从坐上车的那一刻起,整个车厢就没有消停过。打牌的,吃零食的,说趣事倒苦水的,人间百态,在我们这个小世界也是应有尽有。 有同学漂流掉水里,眼镜找不到成瞎猫了;有人桑拿不敢去,怕一肚子的赘肉坏了玉女形象了;有人又喝多,替同学送夜宵找不到电梯口了……快乐的人总是趣事多,而我总是喜欢用相机记录着我们这一个个瞬间。回首10年前,甚至回到20年前。一张张稚嫩青春的脸在光影的世界中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女同学,看着自己一路走过来的面庞,都纷纷感叹:老了,时间过得真快呀!我想说:20年的光阴,哪怕再驻颜有术,岁月也会在你身上留有印迹。你看,那天黄昏,我们宁海同学一行相约去找旧日的奉化师范,你我不都迷路了吗?而原先的奉化师范坐落在城郊的田野,现在找到的它,却“蜗居”于城市的腹地,并被拆得七零八落。暮色中不免感慨万分:大千世界都如此变化着,我们留下的身影又怎能依旧呢?只是我们唯独不变的,就是这一颗年轻的心,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