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征战水下疆场的“救护神”

———记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

  潜水员在进行下潜训练。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供图

  □记者 陈胜男 实习生 韦小宇 通讯员 刘鹏程

  

  在东南沿海方向,有一支长期担负着援潜救生、舰艇救援、沉船打捞、航道清障和抢险救灾等使命任务的防险救生部队,人称征战水下疆场的“救护神”。

  就是这支部队,今年6月初曾赶赴“东方之星”事故现场积极参与搜救。本周三,记者特地采访了这支部队———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

  水下20米潜水只是入门级别

  防救船大队的潜水是在浑浊的水中,背负着约50公斤重的潜水设备,和他们亲密接触的是处处充满险情的沉船残骸。

  防救船大队的救援现场基本都是水况复杂的水域,水流急,水质浑浊,即使有灯光,水下能见度也非常差。此外,防救队员们还面临着深水救援的任务。

  深水下潜的危险性很高,水深30米大气压下人就会出现类似喝醉酒的“氮麻醉”情况,平时我们呼吸的空气在这时已经不能满足潜水的需要,需要换成“氦—氧混合气”才能保证人正常呼吸的需要。

  水下20米到底对人体有什么影响?记者走进压力舱体验了一番。当压力舱刚开始加压的时候,记者的耳膜就有种被挤压的感觉,需要不断地进行吞咽动作来适应,这就好比飞机起飞时耳膜受到的挤压感,但这只是刚刚开始。当加压到20米的大气压时,记者与对面的同事进行对话,发现声音已经发生变化,如同隔着屏障似的,而此时的舱内已变得非常闷热,明显感觉不适。

  防救船大队副中队长陈红义告诉记者,他们平时训练都是在水下七八十米这样大气压下的,记者体验的深水20米的大气压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入门级别。

  据悉,成立60多年来,该大队执行过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水下安保任务和环太平洋军演、中俄联演等400多项重大任务,以及河南青天河水库救援、福建沙埕港沉船打捞、“东方之星”客轮搜救等1200多次抢险救灾任务,多次被中央军委和海军授予荣誉。

  赶赴“东方之星”搜救现场

  6月1日晚上9时30分许,客船“东方之星”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翻沉。千里之外的防救船大队接令后,星夜兼程奔赴湖北监利事发现场展开搜救。

  6月2日一早,前一天刚刚返回奉化老家休假的防救船大队潜水分队分队长李凯就接到了部队打来的一个电话。他意识到,有紧急任务了,立刻开始整理行装。约半小时后,他果然又一次接到部队电话:立刻返回部队!挂掉电话,李凯留给妻子一句“有紧急任务”就开车出门了。

  上午10时许,李凯赶到部队与战友们会合。“当时我们部队抽调了60名潜水员,但是分处三地,所以驻营区的官兵要搬运所有的搜救器材。”李凯介绍,当天11时许,官兵们用过简单中饭后就携带数吨重的器材赶到了机场。60名潜水员火速赶往湖北监利。之后,他们从湖北监利又乘汽车四五个小时到了长江边。

  在“东方之星”失事客轮搜救任务中,“90后”潜水员李添是第一次参与这么重大的潜水救援任务,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遇难船只进行搜救打捞。

  “水下很浑浊,漂浮的凳子和被褥堵满了舱室,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李添就这样搜索了三四个舱室,但并没有发现什么,于是他来到了第四层,也就是沉船倒扣后的最底层。

  第四层的舱室有两个窗户,李添发现有一个舱室的小窗户已经打开,但是大窗户还没有清理干净,于是他就进去清理。“里面很不好进,干扰物很多。”此时李添已经在水下搜索60多分钟了,对于人体而言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接近极限,所以搜索一会儿后李添准备报告上岸。但正在这时,李添发现这个舱室里面还有一个小舱室,于是李添决定再进去搜索一下。

  “我进去之后,脚突然踩到一个很柔软的东西,我以为是棉被,用手一摸,发现是一具遇难者的遗体。我心中惊了一下,当时就对自己说:一定要把他带回家。”等到李添上岸时,才发现自己在水下的搜救工作从天黑持续到了天亮。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