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战国风云雷动的棋局

———读《战国:一部改革史》

  □胡艳丽

  

  再血腥的历史、再沉重的史诗、再悲哀的话题,历尽2500年风沙,都化成了斑驳的历史碎片。智者在其中寻味兴亡之道、治国之策;仁者在其中感叹生死过隙、生灵悲苦;学者在其中捡拾黄金纵横调侃,形成一部好读有趣的改革史。

  《战国:一部改革史》是历史学者、军旅散文家顾伯冲的新著。作者将目光伸向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细细解析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各种变法运动,从楚悼王时吴起变法、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韩昭侯时申不害改革、齐威王时邹忌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时乐毅改革,桩桩件件如数家珍。其中既包括对当时环境时局的解析,也包括对帝王将相个人性格、谋略以及个体事件对战争局势的影响评判。

  在本书中作者放下了学者的架子,从缥缈的云端直降而下,平民市井语言穿插跳跃而出,将诸侯、将相的家丑、私心,在历史殿堂中闹出的荒唐糗事纷纷抖落,如同一部小品大观园。同时,每篇文章中亦不缺乏深度点睛之笔,直指诸般变革的本质。在作者笔下,那场历时200余年硝烟弥漫的战争,如一出纸上风云雷动的棋局。

  越是大命题的书籍,越要小处着笔;越是一本正经的改革大事,越要写得举重若轻。国与国之间的大事,一旦缩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把政治谋略替换成日常的利益争夺,天下似乎也就没有什么看不透的局。比如历史上“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在作者笔下不过是燕太子丹的突发奇想,没事儿引火烧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开明之举,吸收进了“夷狄”的可取之处,但却因传位之事而闹出了家族乃至国之悲剧,功亏一篑;更有效法先贤的燕王,在采用苏秦首倡的合纵联盟策略、“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之际,来了一出“禅让”闹剧,引出五年内乱;商鞅变法余韵两千年,自己身前身后,引发无限怨怒,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

  众所周知,改革是最麻烦的事儿,比从无到有建立制度、再铁腕施行要难上百倍。顾伯冲开篇明义,直指战争是变法的催生婆,整个战国时代,华夏大地就像一锅乱炖,“之前井然的秩序和朴实的良知,伴随着杀戮与野心、雄心与抱负,都扑腾扑腾地下锅了”。如果说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是贵族间的争霸战,流血却不嗜血,以争取霸主地位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充满血腥狂暴,所有的阴谋、阳谋、机关算尽全在这一时期涌现,背信弃义、卖国求荣、翻云覆雨,皆是为了利益争夺,在势不两立的惨烈战争中,不仅敌人的性命,连同自己盟友、臣民的性命皆如同草芥。

  战乱时期,自身的实力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正如作者所言,战国时代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并不是诸侯主动的行为,而是动荡时世倒逼出来的结果。不变法无以图强,不强大无以自立。倘若不能自立,所谓合纵连横、邦交之义都是镜花水月。战国的历史表明,革除那些影响社会发展的积弊,激活民间生产、参战的积极性,以迂直相通的渠道改变既得利益者天下通吃、民不聊生的局面,会给“国家”注入新的活力;但能否一以贯之,还需受诸多因素影响。不仅变法的支持者、主持者经常当局者迷,旁观者同样也会迷失于偏见与自大之中,而后来者又会流于武断。

  作者认为,用趋势、必然去形容那些变法总显得有些牵强,一场变法的成败有时命悬于一位国君、一名重臣的寿命长短,也可止于一次小人的暗中算计,甚至可以亡于一个妇人的耳边之词。有时历史的进程,未必是必然,一个细节的变动也可将历史的车轮转入下一个岔道口。

  商鞅究竟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影响了中国后续两千余年的历史走向?又是如何埋下了某种隐患?作者的叙述和论述或许很有道理,但揭示的不一定就是战国历史的本质,至少不一定是全部的本质。然而,尽管如此,作者饶有兴趣地对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来一番梳理,对读者来说还是能够带来阅读的乐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