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一种姿态对话童年

———读《小屁孩的小故事》

  □熊慧琴

  

  童年,人类距离成为天才梦想家最近的时刻。与在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中已经形成生活惯性的成人相比,儿童是最具潜力怀疑规则的一个特殊群体。那些初来乍到的小屁孩在打量这个陌生世界的同时,也在制造无数彰显了旺盛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想象力的童年故事。近日读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袁晓君的《小屁孩的小故事》,则刻画了一个“捣蛋”儿童的真实心理和他独特的思维逻辑,呈现出不一样的童年魅力。

  成人与儿童往往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属性,不少作家甚至会用明显的笔触将两者区分。儿童图画书作家约翰·伯宁翰笔下的莎莉,她的身体虽与妈妈同处在一个单调乏味的空间,心灵却创造了一个瑰丽奇幻的冒险世界;约翰派克罗门麦肯西在上学路上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种种“事故”而导致上学迟到,他诉说的真相却怎么也得不到大人的理解与信任。《小屁孩的小故事》给所有的成人一次变成小孩的机会,让所有人身临其境地去了解,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究竟在想什么?它深入到儿童的内心,发掘他们内心不可知的秘密,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有思想的儿童。

  作者袁晓君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熟悉儿童心理,擅长儿童文学写作。在平常看来的所有捣蛋行为,袁晓君都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又符合儿童心理动态的解释。她就像一个侦探推理大师,还原了“捣蛋”之前的一切心理变化和行为举动。譬如,在《给小丁丁浇水》这一章中,黄非非不想当哥哥了,因为他发现“哥哥”不仅要照顾弟弟,还必须忍痛把糖果和玩具分给弟弟,即使他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也不能教训他。“机智”的黄非非想:“如果小丁丁也长高了,也变成哥哥了,就不会抢我的糖了,还能和我玩儿,那该多好啊!”所以当他看见电视画面里,小树浇了水就会一个劲儿地往上长时,黄非非开心地也往丁丁身上浇水,结果被爸爸一顿大骂,还被罚一星期不准碰玩具。黄非非很错愕也很委屈:“我帮你浇水,是让你快点儿长高啊!”在他看来,给小丁丁浇水是一种乐于助人的义举,为什么还会招惹来惩罚呢?成人或许会认为,黄非非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向“霸道”的小弟弟宣示他的玩具和糖果只有自己才能支配,他不愿意与别人共享。由此而引发关于“不准自私”之类的道德训诫。显然不是,黄非非更需要掌握的是人类长大和小树长大的区别。

  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不少家长十分担忧孩子的顽劣会影响他们的成才,有时甚至会用最严苛的方式来迫使孩子服从他们制定的规则。然而,从黄非非小故事中我们得知,孩子在进行“捣蛋”之前竟还有这么多曲折的剧情转换,他们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顽皮。这本书其实也在提醒家长,面对“调皮捣蛋”不要像个暴君一样简单粗暴或者成为一个满嘴说教却走不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坏大人”。有时,成人“以己度人”的小心眼一不小心便会误会一个孩子的天真烂漫,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可以说,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与世界一流的图画书作家约翰·伯宁翰达成了一致。《小屁孩的小故事》带给成人一种反思,用成人的思维价值来评判儿童是否有失公允?

  黄非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他曾异想天开地想用熨斗熨平妈妈的皱纹;也曾用香蕉皮自制世界上最酷的“超级溜冰鞋”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我们发现,黄非非的童年不矫饰、不做作,是纯真得自然的童年,也是最珍贵的童年。

  有人说,在孩子与成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演化的分工。孩子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研发部门,也就是提出前瞻看法的理论家或献策者,成人则是制造与行销部门。孩童提出发现,成人负责落实那些创见。每一个人都曾经历童年,也在慢慢远离童年,成人其实对童年的事情很陌生。这本书是一种揭秘,它揭示了儿童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享受童年的生存状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