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血战大渔岛》木刻画。 |
□记者 张颖/文 龚国荣/摄 “三十七海上英雄的血洒遍了大鱼山岛,这血迹是永远不会毁灭的,吾们只有以悲壮愤慨的烈焰,决然地把日本法西斯手里这笔血账彻底清算,才能报此深恨大恨!” 1945年5月,新四军浙东纵队政治部的《浙东战斗报》编印了《血战大渔岛》木刻连环画册。时任海防大队政委的吕炳奎同志特地为其题词了这段话。 那时,距离大鱼山岛战役已过去9个月。这场被誉为“海岛狼牙山之战”的血战为浙东革命史写下了光辉不朽的一页。如今,这套木刻连环画代代流传着,以史料的“身份”留给后人予以缅怀。记者从宁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了解到,刻下这套连环画的是洛井老人,是当年新四军浙东纵队《新浙东报》、《战斗报》的美术编辑。 木刻灵感源于一篇报告文学 1944年5月,新四军浙东纵队要求海防大队第一中队挺进大鱼山岛,开辟海上游击根据地,同时配合美国盟军登陆,并以此作为跳板向舟山群岛进军。于是,海防大队第一中队76名指战员一鼓作气,于8月21日登上海岛,作为驻地。 8月25日,碧波万顷的东海并不安静。驻舟山日伪军得到消息后,数天内就集结兵力600余人,同时出动军舰、飞机,向大鱼山岛发起海陆空联合进攻。我军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依旧坚守。血战7个小时后,驻岛海防大队包括副大队长陈铁康、指导员严洪珠等3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后又发现其余6名牺牲的指战员。仅有少数战士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救援下,回到三北古窑浦基地。 这是一场规模不大却异常激烈的战斗。当时的《新浙东报》记者巴一熔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几位突围出来的战士,获悉了详细的情况,并将这场海岛作战写成报告文学,在《新浙东报》上连载。 几年前,尚在世的洛井老人曾接受过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周雅飞的访问。他称,1945年上半年,新四军浙东纵队的《战斗报》主编丁柯说要报道大鱼山岛战斗,要能够更快更方便地进行传播,于是就想到了木刻画。 “我根据巴一熔的报道,改编成画,画刻了一个多月成型。”洛井老人说,配合木刻画的文字,是由当时的主编丁柯配的。 42块木刻画生动还原历史 “共有42块木刻,线条粗犷有力,把大鱼山岛战斗的过程都表达出来了,全套木刻是彩色套印的限量发行本,很是生动。”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周雅飞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所保存的是一套影印品,《血战大渔岛》的原版本现由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套珍藏了71年的大型木刻连环画《血战大渔岛》,共有42幅木刻,每幅长约18厘米,宽14厘米。每一幅木刻,都栩栩如生,塑造了抗日勇士气壮山河的高大形象。 据了解,洛井老人在行军途中,耗费1个多月才刻完。刻完印发,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虽然不是在第一线持枪的战士,但洛井用自己所擅长的绘画,用漫画、木刻等形式来宣传抗日。 细细翻看,每一幅木刻上都会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并附有小标题,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第3幅“故事的开头”,刻着我军两个指战员在分析浙东形势图,作出在海上建立基地的决定。从14到16幅,展现了军民抗日一家亲。而从22幅到32幅,10幅木刻刻画了战斗的激烈,被炸的山头、倒下的战士、血染的场景,一幅幅都栩栩如生。 木刻画册越往后,悲壮感就越强。“死要死个痛快,李金根跳下海”,是第35块木刻。木刻中,土炮手李金根在被俘后,毅然地跳海也不愿做日寇的刀下魂,后被当地渔民所救,老人在3年前已过世。 抗日指战员的血不会白流。木刻的最后,是“配合盟国大反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去”,新四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木刻画中。 如今,《血战大渔岛》这套木刻连环画已成为珍贵的史料,清晰完整地记录着那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