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丹虹 毛尖是宁波籍著名专栏作家,今年凭影视评论作品《有一只老虎在浴室》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正如授奖词所言:“她纵论电影、世象,反应敏捷,角度新异,不避俗词,不责俗趣,那些灵光一现的神思,如同她灵巧、智慧的语言,总能直入所论对象的内部,坦荡直言但无诛心之论,语义凛然但也不失好玩之心。” 不久前,毛尖做客鄞州书城“周六悦读沙龙”,我作为主持人,对她进行了一场名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与怕:谈谈影视谈谈书》的访谈。 包丹虹:首先,我想请教什么叫文艺片?前些日子电视上放徐静蕾导演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一看就知道是文艺青年的菜,但感觉实在淡,那真的无法与《白日焰火》相比。大家似乎把《白日焰火》也叫作文艺片?我怎么看来像侦探电影,让人感觉充满悬疑。可贵的是它还击中人性,难怪在柏林电影节得奖。都说拍文艺电影不讨好,那《白日焰火》可不可以说是一种突围? 毛尖:文艺片没法定义,现在流行的文艺片概念,基本是个文化垃圾桶。有些人把文艺片和商业片对举,有些把文艺片和大众电影排比,有些直接把票房文艺的电影指认为文艺片。徐静蕾的这部电影会被称为文艺片,基本也是这样一个安慰性指认,说到底,这部电影实在没什么,王朔救不了这部电影。因此,关于文艺片,说法太混乱,所以反过来说“突围”,可能还容易些。《白日焰火》是一次类型间的平衡实践,既文艺也商业,既黑色又小清新,既侦探又反侦探。而影片的问题,或者说文艺片的问题,就像电影所呈现的哈尔滨,既是一个衰败状态的现实主义工业城市,又是一个现代主义美学展开的最好场所,如何既表现真实的底层,又不在美学上把这个底层抽象化。《白日焰火》代表了文艺片的常见问题,所以,我特别欣赏影片中的小笼包,廖凡和桂纶镁好了后,两人一早在小吃店吃早餐,他们要了两小笼,导演给了小笼很长的镜头,雪白的冒着热气的包子,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好吃的早餐,这个小笼包向阴冷的哈尔滨城馈赠了人间气息,要说突围,小笼包就是一次突围。 包丹虹:近年来好的国产电影已难得看到,原来感觉电视剧要比电影进步快,当年看《暗算》《潜伏》真的给人大大的惊喜。但现在好的电视剧也少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平无战事》。我对刚进入影视行业工作的女儿聊起品质剧,她说公司以收视率说话,赚钱第一。原来,我还担心孩子太不接地气,她甚至拒绝看《泰冏》这种片子。没想到大学老师调教了四年的艺术节操,如今在市场面前不得不放下。面对观众整体审美低龄化,影视剧难道不能起引导作用? 毛尖:影视剧当然不应该放弃引导作用,不过现在的状态是,绝大部分影视剧没有引导能力。因此,目前阶段而言,我会说,不如让观众引导影视剧。首先,技术上看,让观众引导,就能逐渐在文化和市场上实践制播分离。电视剧先拍出两个导航集,观众不待见,直接死刑,这样广电总局也可以少担些骂名,像武媚娘这样的电视剧,观众很快会直接票选掉的。另外一方面,中国观众的整体水平现在看来应该进入史上最高阶段了,除了院线窗口之外,我们其实是有办法看到全世界的电影,真的要感谢前几年电影盗版的猖獗为我们打开的窗口,为我们培育了品味和视野一流的观众。要知道,美国的电影观众,一般只会借点好莱坞影碟看看。这样的观众群,中外古今都不容易找的,我自己算是个半职业影评人,常常会被普通观众的精彩影评弄得五体投地,因此,不是观众审美低龄,而是电影院提供的东西没“高龄的”。当然,没有高级作品这事,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培育优秀作品的机制没形成,国家对影视剧的培育太不花力气了,对影视剧的影响力也太不重视。这方面,韩国的电影国策很值得学习。 包丹虹:说到电视剧,不得不能提一下行业剧。近年来打开电视机,大多见的是打打杀杀、婆婆妈妈的剧,只要拉起情感线,也不管合不合理矫不矫情。现在很少看到有深度的行业剧了。曾经看过一部《心术》,讲的是发生在医院的故事,感觉像一群男男女女穿着白大褂在演情感戏。倒是今年看的《老农民》,让人觉得厚重感。而日本的行业剧就做得很专业,比如《半泽直树》,是讲银行职员的,他们把但凡涉及到这个行业的所有细节都做得很到位。而我们在这方面却缺乏敬业精神,比如《大丈夫》中的王志文,身份是大学教授,但说到专业话题时,只能算个三流本科生。想听听毛老师对行业剧的看法。 毛尖:中国影视是时候尝试一些新的类型,比如行业剧,但这并不是说电视剧里的人物有工作就叫行业剧了,角色的职业必须对叙事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生产出新的抒情模式,这样才够得上行业剧的标准。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类行业剧,但行业本身并没有真正发挥影响,办公室戏剧能拍成清宫斗,谍战剧拍成偶像剧,抗战剧拍成神棍剧,就是因为行业精神和细节根本没有进入影视剧的考量。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剧学习很多。我说学习,不是说美剧就比我们厉害,而是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论,我们把全世界影视剧的优点都过一遍,这样才能确立我们自己的坐标和前进方向。说回前面话题,美剧的细节功夫真的很牛逼,像《广告狂人》像《大西洋帝国》这些艾美奖的常客剧,很大程度上是细节造就的,细节功夫最能显示行业功夫,可惜很多中国影视现在连这个本门行业功夫都做不到,要做行业剧真的是有些难的。美剧《纸牌屋》全球风靡,剧集的每一次转折不是男主弗兰西斯的感情生活,每次,都是他政治身份,或者说他的第一身份引发的转折或危机,这是他的行业带来的。但我们很多所谓的行业剧,医生也罢,教师也罢,商人也罢,剧集转折点都跟行业没大关系,永远是感情问题在首位。如此在我们的电视剧制造产业中,女主人公起码得有三个以上追求者,男主人公永远都得有感情创伤有官司在身有007潜力。当然,对于这样的男女主人公,行业真的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包丹虹:由于网络便捷,国外影视对我们影响很大,尤其是美剧,渗透力很强。但中国现在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也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所以好莱坞主动为中国观众拍电影,如《变形金刚4》,那对中国可不是一般的重视。当然,中国观众也很买账,贡献了20亿票房。不能否认,中国确实在崛起,所以,他们也及时反馈这种世界基本格局的变化。比如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中遭遇困境的美国宇航员,要借中国的天宫一号返回地球。当时,我看到那里笑了。毛老师,肯定更了解这方面情况,您谈谈看法。 毛尖:欧美世界令很多中国人兴奋莫名的花俏中国风,刮来刮去,骨子里都是面子风。不要以为汤姆·克鲁斯在中餐厅吃饭就是对我中华美食的宣传了,你没看,转眼一桌中国菜全部被打得七零八落?你也不要以为007抱住旗袍女郎就是对我中华锦衣的广告,007马上撩起旗袍拔出了她身上的枪!《2012》被我们很多媒体解读为好莱坞对中国竖大拇指,这不,这么多中国符号,中国官员、中国解放军和美国人一起拯救人类诺亚方舟上也写着“中国制造”,可是,去看看美国影评,这个“Made in China”是正剧是“笑果”?那句“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为什么要用汉语来广播?反正,我的建议是,面对好莱坞的媚眼和暗器,我们既不用太兴奋也不用太紧张,就像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说的,“好莱坞的中国形象是中国花钱买来的”!只要我们不自作多情看到马特·达蒙穿中山装就以为好莱坞爱中国了,仔细看看,功夫熊猫的眼睛还是蓝的,说到底,西方逻辑就像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电影《传染病》所暗示的———“那造成无数人死亡的全球疾病,传染源可能在中国。”因此,对于新出场的全球“中国风”,我们可以高兴一下,毕竟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证明,但也不要太高兴,时时刻刻要记住:不是自己人,肯定不会帮我们做宣传。 包丹虹:眼下网剧很红火,都说鬼才都去做网剧了。自从去年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才和广告,从传统电视剧行业涌向了网络剧行业。《盗墓笔记》、《暗黑者》、《匆匆那年》等等已经有品牌效应。唐人影视开头炮进军网络,投资《无心法师》4000万元。更令人惊讶的消息是,《北平无战事》、《老农民》的制片人侯鸿亮也宣布,将打造一部网络剧《他来了,请闭眼》。这种资源被分摊的现象,很像我们纸媒的景况,毛老师您看,传统的电视剧行业会出现“缺氧”的状况吗? 毛尖:这个问题应该让你女儿来回答,她在一线做影视,大数据比我熟。我的看法是,让传统电视剧行业“缺氧”,未必是坏事情。就像网店迫使实体店进行改革一样,传统剧必将被迫重新洗牌。说倒逼也好,说洗牌也好,网剧很快会改变影视剧的生态和制作模式。不是一直说在中国推广制播分离和电影分级难吗,我觉得网剧的生产模式可能会带来一些制度性和结构性改变。你看现在年轻人已经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大家基本在电脑手机上解决剧集需求,观影载体的改变会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像收视之王《万万没想到》就是个例子,这些迷你短剧,用大屏幕看简直不可能,但是太适合手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