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0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丁慧青》后续

“就想让我的患者能开心地回家”

丁慧青昨日坦露心迹:医患双方都能换位思考

  □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赵冠菁

  

  这几天,宁波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丁慧青在手术中场吸氧的照片,感动了许多认识和不认识她的人。昨天,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丁慧青。她坦露了从医20年来是如何面对一份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期待之心迹。

  “我就想让我的患者,最后能开心地回家”

  “选择当医生,选择妇产科,主要是因为我的母亲。”丁慧青告诉记者,自己是台州人,家在农村,母亲有妇科病,还有糖尿病,多年来一直饱受折磨,作为女儿,她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治好母亲的病。

  结果,从医第二年,丁慧青就治好了母亲的病。在之后近20年的时间里,她将这一份爱与责任,转移到了每一名病人身上。“我就想让我的患者,最后能开心地回家。”丁慧青说。

  市一院妇产科也是宁波市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丁慧青手头,经常有好几个危重症产妇。“上周,从镇海转来一个产妇,产后胎盘残留在宫腔,导致大出血;周一,从北仑转来一个妊高症产妇,都抽搐了;昨天,又从外地转来一个产妇,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胎盘甚至穿透子宫进入了膀胱。”病人的情况,她了然于心。前两名病人,经过抢救,总算转危为安,现在仍住院观察。第三名病人,丁慧青打算“拖一拖”。

  完全性前置胎盘可说是产科领域的不定时炸弹,这名产妇在其他医院被告知,只能“中止妊娠,摘除子宫”,8个字,击碎了一家人的希望。丁慧青却很“贪心”:“妊娠34周还差两天,我想等到35周再手术,太早产的孩子,非常不好养。我想保住大人,保住孩子,还想保住产妇的子宫,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失去子宫是非常可怕的事。”

  没有人知道,延迟手术的9天时间,丁慧青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又给自己增加了多少工作量。她一天几次,查看病人的情况,时时关心病人变化,多次联合其他科室专家探讨病情。她的大胆、冷静和细致,让病人和家属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病人与团队比我更可爱”

  在采访中,丁慧青强调,不要过多写她,更不要美化她。因为,病人和团队,才是最可爱的。“医生都这样,特别是外科医生,都很辛苦,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丁慧青如是说。

  病人的支持,总是让她很感动。去年11月,科室来了一名极危重产妇。36岁,剖过两次宫,这次是第三胎,也是完全性前置胎盘,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不收。手术持续了5小时,产妇血压一度降为0,但最后还是抢救回来了,母子平安。产妇的丈夫,一个40多岁的大男人,出院时抱着丁慧青,又哭又笑的。现场情况有点别扭,但更多的是感人。

  团队的支持,则让她很安心。危重症产妇的救治经常是内外科联合,“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半夜里,只要一个电话,大家都会赶过来,齐心协力商讨抢救方案。”

  丁慧青认为,如果说自己是病人的主心骨,那么团队就是她的主心骨。以去年11月的这台手术为例,术中输血达8000CC,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当时,医务科的负责人就守在手术室外,协调相关单位调血,让我在手术室里可以一心一意做手术。”

  丁慧青说,自己跟许多外科医生一样,一上手术台,就像打了鸡血,一站几小时都不会感到腿酸,一结束手术时,就像散了架,等到下一台手术,又自动“满血复活”。关于微信圈里疯传的那张照片,丁慧青笑说:“不算难看的,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呢。”

  医疗一线还有许多“丁慧青”

  一张照片,让丁慧青“火”了,但在我市医疗一线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丁慧青”。他们出门诊、做手术、带团队、搞课题,一穿上白大褂,就没有一刻闲暇。

  “平均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医院、家庭两点一线,家就像旅馆,回家就是睡觉,很少和爱人吵架,因为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丁慧青形容自己的生活,质量不高。而科室里、医院里,多的是和她同样状态的白衣天使。他们教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饮食,自己却经常做不到。

  采访中,丁慧青也提到自己的心愿,就是医患双方都能换位思考,医生要为病人着想,而病人也要体谅医生,“医生是人,不是神,医学也并非万能,有太多疾病是目前医学所攻克不了的,”丁慧青说,理性就医,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对医学多一些宽容,这是医护人员最朴素的心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