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达 阅读上我不是很习惯于电子阅读,但《石小聃,没有春天的拐弯口》还是靠着滑屏方式预先读完了。惜别依依,那些青春的不羁,那些想走就走、说爱就爱的年华都好像随着一阵风散落在了某一个无人问及的角落,当某天一个有心人在一朵云里、在一棵绿柳前替你捡到了它们,这是一种庆幸还是一种不幸呢?答案或许只属于自己。像小说前言里写的,作者问石小聃为什么不给石小丘一个春天呢,石小聃说他生活的30多年里已经把所有的春天消耗完了,再也没有一个多余的春天。当然石小丘也还有着自己的春天———猫。掩卷静思,好像一切都不合理但是让人又说不出来什么,只得自己告诉自己说一切都是残缺的可一切都又是美的,作者运用自己的方式正好表达着这样的境状。 首先,可以说这一篇小说是一个天真的写作者替我们追忆了早被我们丢掉的年华。往事散去,依稀只能在梦里打捞起那些残片,用力拼凑终也还是残缺。但残缺里的这份独特的美感又是很多东西无法代替的。其次,当下的现代乡愁正遭遇着一种很尴尬的境状,城市和农村的碰撞形式有很多种,作者作为一个“90后”,大层面的这种碰撞通过灾难后的新生去着笔,小层面的碰撞通过几个人物的命运去安排,在文本形式上能用这样的契合点去写,就多了一层深厚的疼痛感。当然,现代乡愁这一种痛感是能让人引起思考的。 梦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像命运的不定。不知出于喜欢还是因为两者的神秘,好多人是想尽一切法子将两者拉拢形成一种关系。一个人心情的好坏有时候就是因为昨夜一个说服不了自己的梦境所致。本书的小说情景,作者运用戏谑式的语言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通过梦境安排,继而交代了主人公半生的经历。绕开写作技巧、撇开写作的流程不说,读完小说我总觉得自己好像把什么东西遗忘在了哪,想找出来但又不知道地方,也不知道该往哪找才合适。矛盾中的反复同梦境与现实中的追索,作者给我们编织着一个多彩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某些忧伤的气息和书中一些人物的无望,让读者心里一直替他们犯难着。小说以一种记忆性的文字去写,借用石小聃的故事将生活的一些细节复制粘贴,尽管生活里有寂寞和痛苦,但更多的也还是洒落在人间的温暖,这是最安慰人的。从梦初醒到梦清醒,也是一个生活中的个体由没了方向继而找到方向的过程。 作者的文字风格或多或少有点塞林格的味道,霍尔顿的内心独白同石小聃的内心独白很是暗合,一个是为“走出去”不得而痛苦,一个是“走出后”不得而纠结。《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尽管松散随意,但是安静;看《石小聃,没有春天的拐弯口》,字里行间明显地能够体会到作者的那种不安、慌张的感觉。两本毫无关系的书籍放在一起比较,我只是想说明解读内心的某一种境状。当然,作者作为一个年轻作者,毕竟也还是无法达到这样一个高峰。 感谢作者左小泽,让我很庆幸地成为该书未出版前的极少读者中的一位。读完小说,五月的阳光从树间流泻下来,像在细密地思考着昨天,或许同我们一样知道———春天,总有一次不会迟到! (《石小聃,没有春天的拐弯口》左小泽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8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