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上琴弦声悠长(下)

  □徐建成

  徐建成,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与博物馆处处长,从事古籍整理与地方文献研究多年。发表过《宁波历代知府与城市发展》、《细说慈城》、《乡愁月湖》、《“蠹食”天一阁》、《看见三江口》等学术类文章,并主讲过《保国寺的历史身份与文化表情》、《宁波的历史沉浮与文化沧浪》、《浙东的历史征服与文化迁植》等话题。

  

  引言:琴棋书画,视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素养的标志。琴为首位,原因在于历史进程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抒情乐器,更可看作是一种文化礼器。文人士大夫以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代言人,寻找或期待着伯乐的提携与知音的共鸣。因此,三千余年不绝的古琴音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宁波古琴文化在中国古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点,似乎令人始料不及。那么,今天不妨以讲故事的形式接着进行梳理。

  徐诜操琴闻天下

  明成祖永乐年间,皇帝朱棣询问大谋士姚广孝:“今能琴者,何人?”姚广孝回答:“天下能琴者三人也,一是四明徐和仲,二是松江刘鸿,三是姑苏张用轸。”这位徐和仲,是何人呢?此人正是徐天民的曾孙徐诜,字和仲,得到徐门嫡传。那么,徐天民原籍钱塘,徐和仲的籍贯怎么会是四明了呢?原因是这样的———

  徐天民之子徐秋山,受到徐天民的直接教诲,琴艺出众,被举荐进入元朝翰林院,培养了不少子弟。其中有一位叫宋尹文,是元代最有名的浙派琴人,被元代文人郭翼称作天下“魁甲”。这个时期,浙派琴曲已被越来越多的琴人所接受。徐门在浙派的地位也尊显出来。

  徐秋山之子徐梦吉,号晓山中人,为朝廷授常熟教授,后为四明教授,举家迁至日湖附近(今郁家巷、云石街一带),由此徐氏正式成为宁波人。徐梦吉得家传,曾编撰《琴余杂言》,以七律形式写成《弹琴启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浙派独特的演奏方法,成为后人研究该派演奏特点的珍贵资料。

  徐梦吉的儿子便是徐诜,也就是姚广孝所说的“四明徐和仲”。他精益求精,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将前辈传下的《渔歌》、《秋鸿》等曲谱详加订正辑为《梅雪窝删润琴谱》。明成祖朱棣曾在藩邸遣使召见他,并给予赏赐。回来之后,徐诜子承父业,任四明邑庠训导二十七年,讲授春秋,直到终老。

  徐诜在明朝琴界有着很高的声誉,人们称赞他的演奏是“得心应手,趣自天成”。远近人士慕名向他求学的很多,因此流传了不少佳话逸事。其中有一个姓薛的琴师,长于弹奏名曲《乌夜啼》,人们称他为“薛乌夜”。他自恃小有名气,不服徐诜,很想让徐诜弹奏《乌夜啼》一曲,与之比比高低。可是,徐诜却总不肯满足他的愿望。“薛乌夜”没有办法,只好求别人请徐诜演奏此曲,自己藏在隔壁偷听。曲终之后,“薛乌夜”才心服口服,拜倒在琴几之下说:愿为弟子,幸不负此生。由此可见,徐诜的琴艺确实了得。

  华夏“忠烈”琴魂

  明末清初,是天崩地裂的时代,甬上志士们颇有“苍磷碧血、苦檗贞松”的气节,浙东由此成为反清复明的重镇。众多明朝遗民、义士以琴声诉衷肠,鸣忠贞。这其中有一位人物很值得叙述,他就是华夏。

  华夏(1589—1648),字吉甫,别字嘿农,定海人,后迁居至宁波城南。他才华横溢,曾受学于黄道周、刘宗周等名师,与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毛聚奎、陆宇 五人合称为“甬上六狂生”。他善鼓琴,精研琴理,著有《操缦安弦谱》。他的琴艺师父就是明末古琴名家、书法大家倪元璐(1593-1644,号鸿宝),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户部、礼部两部尚书。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后,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死。倪元璐也为守节追随皇帝自缢而终。京城先后殉难的文臣者有21人,其中还有一人为巡视京营御史王章,曾在甬上当鄞县县令八年,政绩优良,深得百姓爱戴。无论是倪鸿宝、还是王章,此两人(一为古琴的恩师,一为古琴挚友)的死对华夏触动很大,平日里弹琴赋诗抒发心中悲恨的情绪。

  顺治二年(1645),华夏遇见甬上抗清领袖钱肃乐,在城隍庙举起抗清义旗,以布衣身份从军,善出谋略和用兵。顺治四年(1647)不幸被捕入狱。结果被六狂生中的两位挚友董志宁、王家勤悉力营救而出。出狱后的华夏忠义之心气不退,再图聚兵大事,结果不幸又再次被捕,受尽大刑,大义凛然,誓不低头,被囚入大牢。在狱中,华夏终日鼓琴如平常,订正整理他的《操缦安弦谱》。第二年(1648)五月二日,华夏慷慨就义。老百姓对华夏的死,等同于后来张苍水看待。现在宁波逸夫剧院对面有一条短短的巷子,叫华夏巷,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其在狱中所订的《操缦安弦谱》后转藏于挚友高宇泰家中,可惜没有传至今日。笔者研究认为,华夏之后,甬上虽有琴家,但琴艺水平从此落败,大不如前了。

  近代甬上藏家古琴多

  近代甬上收藏家藏有不少古琴,可惜的是,后来多数没有留在宁波,惟有一把唐琴“石上枯”留在了如今的天一阁博物馆收藏。那么宁波藏家的古琴是从何而来的呢?

  首先说说北仑人虞和钦(1879—1944,名铭新,又字自勋),他是大碶人,后迁居柴桥。虞和钦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首先搞化学实验与仪器,从事翻译,从古代文献中寻找最恰当的文字命名化学元素,使我们今天读懂了化学物的名称,著有《化学三字经》、《有机化学命名草》等,写下了近代中国化学史上诸多之最。后来,他从政做官,朝廷授他翰林院检讨,调为图书局理科总编篡。宣统二年(1910)他与劳乃宣、王闿运、张謇、郑孝胥、陈宝琛、严复等30人被举为硕学通儒。辛亥革命后,教育总长蔡元培聘虞和钦为讲习会讲师,任教育部主事,后任民国政府山西教育厅厅长。军阀混战岁月,他进入军界,在大军压境之时,他以高超的抚琴曲声化解两军交战,掩护西北军撤退,成为古琴史上之美谈。可是他看到军界已经迷失救国方向,转身投入上海商界实业,但最终创业维艰,从此艺海优游,隐于书、画、诗、琴、舞五艺之中。因此,在古琴研究方面他也有一本名著叫《琴镜释疑》。他在古琴方面的老师就是近代琴学大师、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1865-1933)。

  杨宗稷生前收藏着十几把十分名贵的古琴,涉及唐宋元明精品,其中“彩凤鸣岐”、“谷应”与“来凰”三把千年唐琴最为著名,为历朝皇室遗物。杨宗稷去世前,除一把天贶琴外,其余藏琴由虞和钦为媒,转让给了徐桴(1882-1958)。其实,虞和钦家中也有不少古琴,从唐宋到清初,每代名琴都有,还有审定为六朝时制作的。加之他在山西太原时雇琴工两名,广搜元明建筑屋梁中杉木,亲自监工,剖制作琴数十把,不但仿制各式古琴,还在挖斫内腔上独具意匠,创新腔多种,并另定腔名,刻在琴池内,以作后代制琴法式。所以,笔者认为,虞和钦的那些琴现在在哪里,是值得追索的一个谜。

  徐桴(1882-1958),字圣禅,虞和钦的挚友,也是宁波北仑人。曾是同盟会会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民国时期任财政部全国卷烟统税局局长、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粮食管理局长、粮政局长。徐桴获得这些古琴后,藏于北仑自己的居所名曰“塔峙圃”,著有《塔峙圃藏琴录》。1953年,徐桴的后人将这些古琴悉数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1955年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曾对这批琴进行鉴定和记录,其中的三把唐琴分别出自唐代最负盛名的斲琴高手雷威、雷霄和李勉之手,堪称中国古琴艺术弥足珍贵的财富。现在,这二十多把古琴展出于浙江省博物馆专题馆,名曰:“非凡的心声”。

  天一阁博物馆现藏的那把唐琴“石上枯”是甬上收藏家秦康祥(1914—1968)先生所藏的。秦康祥,擅诗文书画,亦精鼓琴,工金石篆刻,潜心于收藏,收藏有古琴十余把。2003年,这些古琴由其子秦秉年先生悉数捐赠给天一阁。

  尾声 

  古琴以其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其深邃、空灵的音色展现了古朴内雅、清渺悠远的精神境界。甬上琴道中人,人才济济,多有湮没在文献之中,若继续挖掘,必将有新的收获。古琴这一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乐器,它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涵义,代表着宁波人优雅、坦荡、超逸的气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